后台工作人员正在审批事项。
“百余个办事窗口,个个有人;数千人聚集一堂,人人焦心。”这曾是市民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真实写照。如今,来到政务大厅你会发现,前来办理业务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可以用“冷清”来形容,但是政务大厅的业务量却逐月递增。这是为何?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 胡馨怡 文/图
几分钟办完业务 市民不停留
3月6日,记者走进市政务服务中心发现,平日里“人气旺”的政务大厅变得“冷清”了。“以前,政务大厅一般在上午9点半到10点之间人流量最大,约有数千人。自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办事群众明显减少了,高峰期人流量最大也只有200人左右。”市行政审批局审批服务科工作人员段晨路向记者介绍道。
“我们不用反复跑,大厅办事群众肯定就少了。”市民徐嘉对目前的办事环境及效率都十分满意,在她看来,如今的政务大厅不仅是人少了,更重要的是办事速度提升了。“我刚刚提交材料,几分钟就回批了,速度很快,让我很惊喜。希望下次来办事,还能有不一样的体验。”
对办事群众来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直接的体验是办事时间大为缩短;而对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则是工作流程的显著改变。“以我们‘一窗受理’窗口为例,该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改变了过去群众办事找不着门、多部门跑、资料反复提交的苦恼。”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杨懋说,这样的窗口设置打破了部门之间的界限,从工作观念到工作流程,各部门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是从办事人的体验感来进行感知的。
工作人员“全岗通” 审批“加速度”
社会事务审批科是2018年9月新组建的科室,主要负责文教卫体、宗教、社团服务、财会、人力资源等行政许可事项及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的审批和办理工作。走进该科室的核心地带——后台审批区, 10多名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审批工作。
“我们科室是新组建的,工作人员也是从各个不同部门转过来的。原来他可能只从事单一事项的审批工作,而现在根据工作调整,他还需要承担从其他部门划过来的多项事项的审批工作,实现‘全岗通’,提升办件效率。”市行政审批局社会事务科科长苟婷婷介绍道。
前台一窗受理录入、扫描;后台打破部门“藩篱”,共享信息,进行并联审批,让群众“少跑路”、审批“加速度”。“举个例子,比如民办学校地址变更。以前要到2个部门提交2套材料,再由各部门各自进行现场查勘。现在这一事项划转到我们科室以后,学校方只需要提交1套材料,我们会发起联合查勘。这样一来,学校方不仅少跑路了,还不用接受多次现场查勘,减少了很多麻烦。”苟婷婷告诉记者。
不断优化审批流程 让群众少跑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9月,市行政审批局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许可权改革以来,办件量同比增长近20%,办理提速增长近30%。数据的背后反映出了市行政审批局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仅跑一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改革工作,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的信心与决心。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办事群众少跑路,真正做到打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杨懋介绍,下一步,市行政审批局还将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提档升级服务质量,着力打造门槛低于周边、服务高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新高地,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