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草木染的一种,古老的人工印染技法,能染出这世上美丽又独特的蓝色——中国蓝。喜欢这种颜色的人,形容它有种特别的风味和复杂的美,就像在蓝色固有的静谧中悄悄掀起的波澜。
近日,记者在柳街青城湾湿地庄园偶遇了这项古老技艺,宜宾80后姑娘三三在庄园内打造了一片“蓝色天地”。三三的织染坊集展示、体验、售卖于一体,从传统蓝染产品,到各类手工艺品与日用品应有尽有,传统植物蓝染工艺在她手里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心灵深处蓝染情结
一进入织染坊工作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晾挂着的十几条长余几丈、轻薄如纱的蓝染布,深浅晕渲的图案与明媚的阳光相互映照,艳而不媚,雅致不失活泼,轻扬着冬日的暖意和飘逸。
走进织染坊,各式各样的蓝染工艺品陈列在橱架上,就连头顶上,也是一片“蓝天白云”,真是一片蓝色天地。再加上内设辅以书画装饰,摆放了老旧桌椅,整个环境非常有文化味道,令人心旷神怡。
让人惊讶的是,只短短3个月时间,三三就将这里打造得如此有文艺范。这位80后姑娘,眉眼温和恬静,自有一种古典美,她讲述她的蓝染技艺是家传,源自于外婆。
三三原名胡明,老家在四川宜宾兴文县,她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习惯叫她三三。小时候在老家看到外婆染布,她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外婆用板蓝根作原料,染衣服、裤子等,多数都是深蓝,花样比较少。我经常将一块布料用针扎出各种纹路,再扎一个‘揪揪’丢到染缸里,就是我最早的蓝染作品。”三三讲述,小时候的她比较调皮,喜欢各种有趣的玩意。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样的手工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长大后的她,只能将这份蓝染情结深藏在心底,拜师学习绘画,一步一步扎实积淀。
近几年,三三又重拾手艺,将绘画和蓝染相结合,独特的审美加上特有的技巧,她创作出的产品很受欢迎。随着她在圈内的名气越来越大,今年10月,青城湾湿地庄园庄主白平将之请到了青城湾,开辟场地、搭建房屋、修筑水池,短短3个月时间,一座完整流程的织染工坊搭建而成。所以,如今市民、游客走进青城湾,远远就能看到蓝染制品飘扬在日光之下的绚烂,这已经成为庄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纯植物幻化迷人蓝
三三的蓝染原料主要采用板蓝根叶子。
《诗经》有云:“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千年前,中国古人便已经懂得利用植物染料进行织物染色。板蓝根是常用药物之一,可它到底长什么样呢?在工坊外面的土地里,只见一株株一尺多高的绿叶植物上面开着几朵喇叭状的小花,叶片宽大,边缘有锯齿,凑近一闻,叶片似有淡淡药味。三三介绍,这就是板蓝根,是她从老家带到都江堰市的。目前,她在青城山王婆岩发现有很多野生板蓝根生长。“明年春天,园子里将大量种植板蓝根,让大家从种植到生产,再到制作蓝染都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三介绍,用板蓝根叶子做染料的纯植物染,对布料要求很高,棉布、丝绸和亚麻3种材质皆可“幻化”成带有迷人蓝色印记的笔袋、枕头、桌旗,甚至是团扇、围巾、灯具等。如果印染时用细棉线扎出任意形状,那么每一件作品都将拥有独一无二的纹理,这便是中国传统工艺——蓝染的魅力。
目前,三三所从事的蓝染主要有扎染、蜡染和拓染3种方式。扎染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有无数种变化技法,印染后的花纹各有不同。这在机械印染工艺千篇一律的时代,就像是独属于手工印染的浪漫。
而在整个工艺流程中,最难的当属“养缸”。板蓝根叶经过采集、捣碎、过滤杂质,再加入石灰,搅拌至蓝色靛泥,待沉淀分层,去掉废水,获得染料,其工序繁多。而沉淀在缸里的染料,需要随时保持活性,这就需要经验。“如同面发酵一样,需要随时保持菌群的活性,否则,就是一潭死水。”三三介绍,因为蓝染制作全程都使用天然的原料,就算是废水,也能自然降解。
文创产品探索之路
最近一个月时间,织染坊接待游客数千人,大家不仅体验了蓝染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且带走了心仪的文创产品。记者也体验了一把。选取一条纯白色棉布围巾,将其浸湿拧干,按照自己喜好,将不需要印染的部位用石头包裹、或用木条夹紧。随后,将围巾的一半浸泡在染料里,用手揉搓约一分钟;再将另一半浸泡在缸里,再用力揉搓。这时,“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只见到白色布料渐渐变成青色,将拧干的围巾拿到太阳底下抖一抖,在光合作用之下,青色变成蓝色,先是深蓝、再是浅蓝。最终,一条印出花纹的蓝色围巾展现在记者眼前,这份瞬间幻化的、眼前一亮的色彩令人惊艳,这份独属于自己创意的作品带给人莫名的感动。
12月2日,应成都市总工会之邀,三三带着她的蓝染作品赴成都参展,她也经常受邀到绵阳、乐山等地授课。虽然醉心于植物蓝染这样的传统工艺,但三三却坚定要走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她和行走艺术家宋歌合作,联手开发更多文创产品。“都江堰山水蓝染作品已悬挂于湖心亭。熊猫文化作为都江堰地域文化之一,也将融入到作品中。未来,青城湾湿地庄园里处处可见蓝染的影子。”三三说,文化是魂,产业是体,文化没有变成产业就会被边缘化。未来,她将继续坚守情怀,用匠心描摹蓝色天地。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