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0-07/10/007873.html

等待处理…

用情怀留住光与影

——记成都市级皮影传承人、
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馆长赵洪

点击量:110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有人形容皮影为“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竿表尽喜怒哀乐”。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资料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及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皮影博物馆)坐落于我市玉堂街道梅花社区,建筑面积达上千平方米,馆藏文物1500多件,集文史研究、收藏展示、非遗展演于一体。博物馆凝聚了馆长赵洪及其父亲赵树同两代人的心血,他们用情怀支撑信念,用奉献传递文明,只为这一古老艺术瑰宝散发新的光彩。

一座博物馆 凝聚父子两代人心血

皮影博物馆位于玉堂街道梅花社区,一座川西小院掩映在竹影婆娑之中,园内花满园、果满枝,环境清幽、风格古朴。

走进博物馆的文史馆,迎面墙上的喷绘瞬间吸引了记者目光:一位身着长衫的民间艺人手持皮影穿过窗棂似朝人们走来。赵洪说,这独特的设计有着美好的寓意:经过岁月的长河,历史文明正穿越而来。而佐证历史的是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叠叠交错的报纸书籍。文史馆以时间为序,为我们揭开了成都皮影旧时光的一角。

皮影是老成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洪父亲赵树同20世纪四十年代在成都文庙前街的石室中学上学,最让他愉快的是放学以后的时光——可以溜到长顺街茶馆里面去看皮影戏,令他印象深刻的皮影戏有《三打白骨精》《反冀州》《水漫金山》《后雷锋》等。赵洪说,父亲回忆中学的美好时光总是和茶馆的皮影戏连在一起的。

后来,赵树同从事美术行业,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是中国著名雕塑家。他对皮影的爱好一直延续,在他看来,皮影是光与影的集合,是人类艺术的奇葩。此后,他开始大量收集皮影,其藏品数量和珍贵程度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2003年,赵树同将收藏的4.6万件皮影、价值8千万元的明朝到近代的皮影,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

收集的皮影越来越多,可这些刻工精美的皮影如果无人会操纵表演,只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虽有价值却没有生命。“我希望有人去把它‘耍起来’,让皮影‘活起来’。”在父亲的影响下,2000年,赵洪在朋友帮助下于成都人民南路开了一个“皮影酒吧”,“我想借助这个窗口让市民了解皮影,且自编自演了一些现代故事,感兴趣的客人也可以上台玩玩皮影。让皮影文化融入寻常生活是我的愿望。”

2006年,在相关部门支持下,皮影博物馆开工建设。2019年1月,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可父亲已于2018年4月逝世,未能亲眼见到开馆盛况。说到这里,赵洪红了眼眶,父亲的后半生一心都扑在皮影上,作为儿子,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传承保护的接力棒,任重而道远,其艰辛不足为外人道矣。

如今,父亲当年栽植的一株李树已挂满硕果。赵洪经过树下总要抬头仰望一会儿,似乎父亲在天上微笑地看着他。“我要守护好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件实物,每一块砖瓦,都浸润着父亲和我的情感。”赵洪内心坚定不已。

一张皮影画 浓妆淡抹传神勾勒

赵洪介绍,成都皮影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集中体现了成都文化包容的特征。它吸收融合陕西皮影的制作表演技巧,并广泛吸收本地川剧、蜀锦蜀绣、民间剪纸、年画等艺术形式的特色。清代周询笔记《芙蓉话旧录》记载:“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其演具以透明牛皮为之,冠服器具,悉雕如戏场所有者。……其余唱功及锣鼓管弦,无一不与戏剧吻合。……衣帽花纹,及生、旦、净、丑之面孔皆雕凿而成,浸以各种颜色,灯下视之,鲜明朗澈,悉与戏剧无异。”

走进皮影实物陈列馆,一张张玲珑剔透的皮影精致精巧、栩栩如生。一个个影人站立在玻璃橱窗里,他们身形或高大或娇小,服饰华美、做工精致。在灯光的照射下,影人仿佛只听得音乐一响,就要咿咿呀呀唱上一曲,上演一出华美大剧。

据了解,由于成都灯影戏特殊的娱乐方式和市民对地方川剧的喜爱,使成都影人较之陕西影人(30—40厘米)形体大而厚。大者身高60—80厘米,个别有高达1米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有大量制作皮影的能工巧匠,他们各操绝技,把成都皮影做到极致,以至今人很难超越他们的水平。

“故事在脑子里,形象在包包里。”赵洪介绍,旧时候,皮影艺人随身背个箱子,要表演哪一幕,就拿出一个包来,抖搂出家伙什,一个人的操控、多角色的表演就开始了。博物馆里陈列有各种包,如官头包、神头包、高盔包、场景包等头茬(影人的头部)造型。成都皮影的人物造型,都按生、旦、净、末、丑的川剧行当设计,用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如孙悟空的美猴王头茬造型,用高高飞舞的翎毛来展现其活泼好动、顽皮可爱的一面;而猪八戒的造型则是宽头大耳,展示其憨态可掬;多位仕女头像,则是眉宇含春,矜持羞涩……华美的服饰和头茬互为映衬,而头茬上点缀的龙凤、珠花、绒球、金翅、雉尾翎等各种华丽多彩的装饰,则更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美丽。

一出皮影戏 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皮影的魅力在于它“活”起来、动起来。傍晚时分,在树木幽深的庭院间,附近的村民、旅行的游客早早坐在竹椅上,一边轻啜盖碗茶,一边等着锣鼓响。博物馆再现了人们旧时坐茶馆、看灯影戏的场景。

一张白色的幕布后面,一双巧手,几个牛皮小人,一会儿咿咿呀呀,一会儿低吟浅唱,一忽儿纵马飞奔,一忽儿跺脚助威。文武场面配合非常紧凑,一张嘴唱念做打,十个指头拨弄灵活,整台戏便被一人耍闹得异常红火,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传统的皮影戏,岂是一时半会能学得来的?看到激动之处,很多观众都想去后台亲自体验一番。赵洪摸准了大家的心思,其创新之作《老年迪斯科》简单易学,颇受游客欢迎。

走到幕布后面,两手握竿,将影人立起来。“跟着音乐节奏想怎么摆动就怎么摆动。”在赵洪的指点下,体验者手随心动,不一会儿竟能跟上节奏了。“快看,跳得还不错哟!”大人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从2005年起,赵洪就将皮影引进了课堂,并把中国的孝道文化、寓言故事等融入到皮影中。在教学过程中,还创造出了适合孩子们的卡通皮影。他希望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将非遗一代代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会毫无保留地教。”赵洪说。

2018年,赵洪创作的皮影动漫《老鼠嫁女》入选了国家文物局2018年“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老鼠嫁女》讲述一对年迈的老鼠夫妇出门为闺女寻亲的故事,先后找到太阳、黑云、风、墙、花猫,选来选去最后找到了最合适的对相。其风格诙谐、场景众多,颇受欢迎。

如今,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博物馆参观体验。逢重大活动,成都皮影戏省级传承人梁开通、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刘葵等都会前来讲述成都皮影的历史以及自己的传承经历等,旨在将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传播开来。

除此之外,赵洪还致力于推动皮影艺术生活化。采访当晚,梅花社区73岁的艾学彬大娘和袁碧英大姐还为乡亲们演了一出《乡情》,两人化名为黄辣丁、泥鳅,场景设置在农家小院、茂林修竹之间,讲述身边故事,其乡音乡情、民俗俚语让现场的村民乐开了怀。村民刘兴琼一家4口前来看戏,女儿张洁说,皮影博物馆开在梅花社区,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为了讲好新农村故事,赵洪和村民们有个约定:每个周末傍晚7点半请大家免费看皮影戏,不见不散。

2019年,赵洪被评为第六批成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皮影戏承载着文化使命,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来,让我国的传统艺术走向国际化”。

采访结束已是晚上8点,皮影博物馆灯带亮了起来,夏日的夜空更加深邃幽蓝。博物馆关上了大门,影人儿睡去了,可赵洪还在思索、在推敲、在创作……(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