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记忆,历久弥新。
总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
今年8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国沛,近日在家反复收听收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他说深受鼓舞;当忆起同村的战友就牺牲在自己面前时,他像孩子般发出呜咽;老人家关心国际国内形势,关注全球疫情防控,他所摘抄的新闻记录本堆起来有几尺高。老人说,部队培养锻造了我,无论任何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做思想言行的统一者,品质高尚的践行者。
毅然报名 赴朝参战
10月26日,记者和奎光塔街道及龙潭湾社区工作人员一道走进了抗美援朝老兵李国沛的家,隔壁邻居听说有记者来采访,都围拢来听李老讲故事,他们表示之前只听说老人是位老兵,对其事迹了解甚少。
李国沛1936年7月出生于广安市武胜县农村,父亲去世早,哥哥姐姐都自立门户,14岁左右的他,小学毕业再无机会读书,和母亲二人相依为命。1952年,土地改革驻村工作组积极宣传抗美援朝,号召青壮年男子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小小年纪的李国沛为人做事都很机灵,工作组亲切称他“小机灵鬼”,请他向老百姓做宣传。在宣传动员别人的同时,李国沛深受感染,千方百计说服母亲,毅然报名参军赴朝作战。
1953年2月,16岁半的李国沛入朝,新兵营驻扎在朝鲜东海岸烟台峰,后被编入21军61师181团重炮连。说是重炮连,但当时武器装备非常落后,使用的是从日本兵手中缴获的92步兵炮,是随伴步兵的炮兵连。
在李国沛的记忆中,当时的行军非常艰苦。每天负重行军约190多里路。行军中,因运粮汽车被敌机炸毁,部队补给跟不上,米袋子空了,吃压缩饼干、吃粉条,最后直接抓起一把大米往嘴里塞。那段时间恰逢朝鲜雨季,雨水和汗水混合着将全身浇透。所以部队需要修整时,大家往往是席地蜷缩打个盹,很多战士躺下后再没有起来。本来营养不良、个子小小的李国沛,这样的高强度历练还促进了他的生长发育,打完仗后,他长成了1.78米的大高个。
冲锋陷阵 不下火线
李国沛所在的181团被称为“金刚钻团”。1953年5月,该团驻守在朝鲜鱼隐山一带打守备战。战争持续多时,美国士兵仗着武器多,对我军活动路线一带展开密集型炮火封锁,定时和不定时地进行攻击。李国沛所在连队战士伤亡不少,而他自己的右耳骨膜被炸弹震裂,后虽自动愈合,但从此右耳听力受损。
某天晚上,班长命令李国沛跑步到150余米外的4班送口信,让4班派人前来3班搬运炮弹。在漆黑的夜里,李国沛只听得炮弹在耳边炸响,跑步过程中,他感觉右鞋子里有水,他还纳闷,天没下雨,鞋子里咋会有水呢?等他送完口信,四班班长拿手电筒一照,才发现他的右脚脚踝处被炮弹削掉皮肉,露出的白骨像一只牛眼睛。“既没伤筋、又无动骨,轻伤不下火线。”就这样,李国沛继续修筑工事,没成想,过了两天,整条右腿肿得像鼓起的面袋子,在连长“强制”要求下,李国沛才接受治疗。采访中,李国沛掀起裤脚,露出的脚踝处可见大片红色伤痕。
可李国沛却说自己非常幸运。忆及牺牲的战友,他泣不成声,“当时我没有流泪,今天终于哭出来了。”
李国沛和同乡田凯、杨茂华、杨俊华一同参军,被分到同一个连队。某天晚上,杨茂华和另一位战士在接伤员返回快走进“猫耳洞”之时,遭到了迫击炮袭击,杨茂华的腰部被卸掉半边,五脏六腑全都露出来了。知道自己不行了,杨茂华叮嘱田凯帮他写封信回家。生命的最后关头,由于血流得太多,杨茂华直说口渴。李国沛和田凯轮流守着他,杨茂华喝了一壶又一壶热水。全班的急救包都找来为他止血,可血流如注怎么也止不住。一个多小时后,当李国沛出去几分钟取水回来,呼唤“杨茂华,你喝水”时,杨茂华却再也听不到呼唤,手已冰凉。
讲到这里,李国沛嗓子里发出低沉的呜咽,泣不成声。“当时,为了鼓舞士气,部队有规定,轻伤不下火线,见了死人不能哭泣。”这眼泪,经过67年的压抑和埋藏,终于在2020年10月26日的这个下午决堤。一身戎装的老人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场景令人动容。
回到地方 继续锤炼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停战。李国沛因为表现突出,被评为团部优秀志愿军代表,被送到师部培训了一个月礼节、礼仪,作为21军代表到朝鲜参观访问。
1953年当兵入伍,1954年冬天提为副班长,1956年元月当排长、被授予少尉军衔,李国沛的战友夸他的提升是“坐火箭”。
1966年,李国沛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先后到了青海省黄兰州、尖扎县武装部任副政委、县委常委、保卫部主任、军管组组长,众多职务集于一身。
作为政工干部,李老的讲述条例清晰,且有思想高度。“当时牌牌倒是挂了不少,可我自己知道,要不断学习,而且要进行填鸭式学习。”
当时,李老从宪法学起、到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学法、懂法,在办案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李国沛大儿子李刚当时有十多岁,在他印象中,父亲常常一学习就是一通宵。有一次,李刚得了腮腺炎,半夜睡不着,醒来发现父亲还在学习。有一段时间,李国沛因为学习熬通宵,非常清瘦。不断地学习和绝不放弃、永不服输的劲头让他在所在武装部现代化作战考试中勇夺第一。且他的好枪法在武装部也出了名,抬手瞄准,几乎枪枪10环。在李刚心目中,父亲一直是钢铁般的存在,再大的困难都压不倒他。
1982年,李国沛转业到都江堰市轻工机械厂,1996年退休。“你是如何将部队作风带到地方的呢?”李国沛说:“感谢部队对我多年的教育、培养,使我的思想言行始终保持一致。部队把我锻造成了这样的人,我就要永远保持军人作风,坚持优良传统。”
老有所为 高风亮节
李国沛和老伴毛玉珍两人独居,家中布局整洁、明亮。客厅墙上挂着一幅红梅图,两人始终以红梅高洁的品性来要求自己。夫妻俩相伴相携近60年,堪称模范伉俪,彼此互相成就,如今两人站立一起仍腰背挺直,神采奕奕。
说起老伴李国沛,妻子给出的评价是“勤务兵”。李国沛不仅是老伴的“勤务兵”,且还是小区的“勤务兵”。从2014年开始老人就担任该楼栋的楼栋长,收集业主意见,参加小区业主委员会选举投票,维护小区环境等。所以,邻居们一说起李国沛都竖起大拇指。李国沛和楼下的张老两人相处得像兄弟一样,你有好茶我来品尝,我有好物互相欣赏。
李国沛家庭氛围和谐。李刚说父亲始终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行得端坐得正的人。每逢节假日,弟兄姊妹团聚在父亲家时,李老都会给他们上“思想政治课”,从国家大事聊到小家经营。
李国沛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学生用的书桌,这是李国沛的课桌,他每天伏案摘录重要新闻。在李国沛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倍感荣幸和自豪。这番讲话,极大地鼓舞、教育了国民,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发挥余热。”(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