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0-11/17/008684.html

等待处理…

成就都江堰工程的“神器”

点击量:1894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又不断地熟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而和谐共生,时而水火不容,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不屈的人物和人间奇迹,也不断完善了与自然交手、与另类执手的工具。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都江堰,创造了伟大的世界水利工程奇迹,成就了举世公认的“天府之国”,也为华夏子孙生产生活工具的不断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代都江堰水利人使用过的工具和建材,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理应受到传承和称颂。

本文拟就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过的部分工具和建材进行梳理,从中感受都江堰的建设者对建筑工具进化的一些影响和作用。

大禹挥臿 岷江奔流

臿的使用大约可以追溯至大禹时代,是古蜀人很早就在使用的工具。王同亿主编《高级汉语词典》有:“臿”后作“插”,与锸是通假字,“臿”为古字,现写作“锸”,其意是掘土用的工具铁锹。《韩非子·五蠹》有:“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大禹出生于古汶山郡,其地在今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上游河谷及两岸山区。《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大禹的首功。大禹时期的“耒”和“臿”是两种常用的农业劳作工具。“耒”是古代的一种形状像木叉用作翻土的农具,演变到后来即为犁,“耒”又称犁上的木把,也代指犁。后来“耒”即指犁,而犁尖的金属部分称为“铧”。“臿”,《汉书·沟洫志》有:“举臿为云,決渠为雨”,是既能筑墙,又能开渠引水的工具。最早以全木制成,随着时间推移,“臿”字后写作“插”。后又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插入土的部分用青铜制成,因入土的刃口薄而坚,极大提升了使用效率,操作部分仍用木制手柄,“臿”即写作“锸”。可见,“耒”和“臿”这两种农具的制作方式和字型,也在与时俱进。春秋末期,当冶铁技术逐渐成熟后,比青铜强度更高更耐用的铁被用到治水工具中,铁制臿头代替青铜。今天我们看到的大禹塑像多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中握臿。可见锸早在大禹时期就是治水先民必备的工具。锸发展到现代就是治水堰工手中最为常用的铁锹。

大堰岁修 神奇背篼

治水先民要改造河道、修筑新渠、维护水利工程,需要搬运大量的土石方,所用工具仅有掘土工具锸是不够的。与锸配合使用的还有运土工具鸳篼、畚箕、尖底背篼等。

鸳篼是都江堰当地方言,辞典解释是一种用粗篾编织的畚箕。“畚箕”在书上也有称“畚”“畚斗”的。《公羊传·宣公六年》中有:“赵盾已朝而出,与诸大夫立于朝,有人荷畚。”唐代高骈在《请筑罗城又表》中有:“旋奉诏书,令臣参酌……分其地界,授以城基;运土囊而子来,持石杵而云集;大兴畚锸,广备资粮。”显然,畚的使用同样历史悠久,且畚与锸早在古代就是配合使用的。

都江堰河工使用的鸳篼与畚箕其形状相似而有所区别,畚箕一般用细篾编织,是用于撮粮食、撮垃圾等的器具,也有用木、竹、牛皮、铁片等做成的,现在多用塑料等新材料制作。因其用途广泛,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离不开它,这就是都江堰人称呼的“撮箕”。河工使用的鸳篼是以粗篾编成,其形状像撮箕,中部有提梁,尾部有钩孔,其作用是与带钩的扁担配合担运沙土。在河道维修中,河工以铁锹撮土,以鸳篼扁担担运,庞大的土石方工程就是在铁锹、鸳篼的舞动中完成搬迁的。

背篼,是用竹、藤、柳条等做成的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器具。由于用途的不同,各地以及不同场合使用的背篼各有差别,其形状有直桶的、鼓腹的、细腰的,在制作上有细密的,也有带孔的。都江堰河工使用的背篼主要用于背运体量较大的卵石和沙土等,因此其形状明显与众不同,其口敞,其底尖,呈漏斗状,被称为“尖底背篼”。在河道维修中运送数十斤至上百斤的大卵石时,一般由两人合力抬起石块,放入稍微下蹲的运石工背上的尖底背篼里。运石工起身背运到目的地后,先扎稳马步,一手反手抓住背篼的尖底,一手上举扶住石头,然后低头躬背,大卵石就从肩头向前滚出背篼,稳稳地落到指定位置。这种尖底背篼的制作,没有长期的河工实践是不可想象的。

河工工具的设计巧妙而科学,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充分体现出工匠精神。神奇的尖底背篼就是其中一例:河工在治水过程中发现河道中的石块主要形状是圆卵形,若用鸳篼因其太大,往往装不下,太重了也挑不动;用两人抬又太轻了,且需要捆扎等更多的准备工作,效率很低。为了方便快捷地运送这类大小不一的卵石,将背篼设计成漏斗状,数十斤至上百斤大小不同的卵石都能稳稳地放入其中,又因其重量适中,方便一人背运。因其形状若漏斗,到达目的地后,只需要躬身向前,在不放下背篼的情况下就能很方便地将卵石卸下。更为巧妙的是,这尖底背篼装上卵石后其重心位于人体肩头高度,这样负重的人更方便控制物体加上身体的重心,感觉也更轻松,同样体力的人能背负更重的物体。2019年,中央电视台CCTV-2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主持人黄西主持过一个实验:让志愿者搬运位于不同高度的同等质量的重物。当重物位于较低位置时,志愿者搬动起来很吃力或者根本就搬不动。但是,当把重物放在空箱子上抬高其重心,使其位于人体胸高位置时,志愿者都能搬动同样的重物,并感觉很轻松。这个实验证明了当物体重心位于人体的胸肩部时,搬运是最轻松的。这一发现让体验者和观众都感到惊讶。可是,这一神奇的科学道理在都江堰河工实践中,用尖底背篼已经运用两千多年了。

离堆坚硬 难敌铁锹

钢钎、锤子和十字铁锹是古人开山凿岩必备的工具,它们的制作离不开金属。学术界对开凿都江堰宝瓶口有一个共识,认为李冰在修都江堰时,是以火烧岩石,将之烧得红热发烫后再用水浇,使岩石爆裂开来,再一层又一层地凿去后形成的。开凿离堆这样的山体就离不开钢钎、锤子和十字锹,火烧水浇后的岩石会产生裂隙,使山体可表层松动,但又不会使山体自动分离变为碎石,所以钢钎必以其尖硬的钎头,在铁锤的反复打击下能嵌入岩石缝隙使之裂开。十字铁锹的锹头一端尖一端平,可以挖开坚硬的土石层和相对较软的岩石。钢钎、锤子和十字铁锹这三样工具的配合使用能将岩石变为碎石,将整块坚硬板结的土石层击碎,是古人攻坚克难的好帮手。

实现岷江防洪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首要任务,历史上,在李冰之前治理过岷江的古人至少还有大禹、鳖灵等。都江堰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钟天康考证认为,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时开出的沱江口位于今天都江堰渠首工程下游1.5公里处的原柏木堰。从大禹到李冰两千年时间里,我相信还有很多古人为治理岷江付出过辛劳和智慧,做出过显著成绩,只不过我们的史料中没有将这些人名和事迹记载下来。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在岷江治理的技术、方式和实际效果上没有可以流传后世的成就。田地一年又一年被洪水冲毁,河道一次又一次被泥沙淤埋。

宝瓶口之所以能在李冰时代开凿成功,冶铁技术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了铁制工具就有了坚硬耐用的钢钎、锤子和十字铁锹这样的开山工具,由砾石构成的玉垒山余脉才开出了一个人工引水口。自从凿开离堆有了宝瓶口引水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防洪功能上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山梁上开出的引水口再也没有被冲毁过。这个山体的缺口既能在枯水期引水入内江,更能在洪水期挡住过多的水流进入内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因此得以实现,工程整体效益有了质的飞跃。都江堰水利工程能流传千古延续至今,宝瓶口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治水工具 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江堰的岁修和治理工具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到如今,铁锹、十字锹以及钢钎、铁锤逐步被挖掘机、装载机、电钻等现代设备所代替。鸳篼和尖底背篼、鸡公车、架架车等古老的运输工具已经被装载机、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机械设备所代替。穿山入地等大型工程已经有了现代化专业设备盾构机的使用。这些治水新工具、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出现,正是古人治水经验和治水智慧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现代化工具的推广应用,都江堰的活水已穿山越岭,跨过龙泉山,实灌面积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80万亩扩展到1100多万亩。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对防洪、发电、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和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蕴含着科学精神和极大智慧的都江堰正与时俱进,大踏步迈向崭新的历史阶段。(刘刚 王克明 文/朱荣 何一西 图)

上一条:成就都江堰工程的“神器”(上)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