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0-12/29/008955.html

等待处理…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
保障群众民生福祉

——我市城乡就业工作稳中有进

点击量:40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中央在“六稳”基础上提出了“六保”,把保居民就业提到了“六保”之首。今年以来,我市在把保居民就业提到重中之重位置的同时,全面落实困难企业稳岗补贴、做好援企稳岗护航展翅行动,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构建起了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基地、就业援助“962110”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就业援助工作体系,稳住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兜住了社会民生福祉底线。

2020年,我市不断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就业质量,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奉献家乡,助推乡村振兴,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市场岗位供给持续充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面完成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各项就业工作目标,城乡就业工作稳中有进。

优化“技培”体系 提高就业质量

5年前,初中刚毕业的涂超步入都江堰市技工学校烹饪专业学习,通过学校3年的职业技能培养,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厨师,并于2018年担任第十五届成都国际美食节最年轻的“成都美食文化大使”,荣获2019年四川技能大赛暨豪吉杯第六届川菜烹饪职业技能大赛热菜银奖,荣获2020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式烹饪比赛第四名(铜奖)。年仅20岁的他已经是都江堰市烹饪协会的专职理事,并于今年8月被母校聘为烹饪专业外聘教师。涂超说:“从一名技工学校的学生成长为母校的烹饪老师,得益于学校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我希望通过我所学,让更多有梦想的同学通过职业技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直以来,我市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尤其旅游、酒店、餐饮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中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对我市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隶属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都江堰市技工学校,是一所于2007年经成都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多年来为我市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江堰市技工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西部旅游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8年学校烹饪(中式烹调)专业成功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并与“瑞士筑金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与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共建烹饪、旅游、康养特色专业,为都江堰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川西地区培育急需人才。

都江堰市技工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分别开设了中式烹调师、生物制药、护理、康复保健、老年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钳工、焊工、电工、汽车修理工、数控车工、美容师、保育员、餐厅服务员、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员等专业。学校加大培训设施设备添置,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培训种类,扩大培训规模,承接了都江堰区域内劳务品牌培训、失业培训、技师培训共计93个班次,近5000人,为我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就全市范围来看,目前我市共建有培训平台11个,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域内的7家院校和1所社会培训学校。其中,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辅基地1个,省级、成都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3个,成都市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随着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不断优化,这些培训平台分产业(行业)和专业打造技能人才品牌和地方劳务品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形成都江堰市地方特色品牌,全面落实了成都市全民技能提升计划,加快培养我市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持续推进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升,大幅提高了技能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回引优秀人才 促进返乡创业

为促进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全市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奉献家乡,带动更多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大家熟知的石羊镇返乡创业联盟党支部书记、川西音乐林盘(猪圈咖啡)项目创始人宋建明就是回引成功的创业者之一。

宋建明18岁就外出务工,去过陕西、广东、云南等地,当过小工、做过电工,也在餐馆里帮过厨。但他始终怀揣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创业。2006年宋建明在外地开了第一家火锅店,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成青旅游快速通道的贯通,宋建明的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借助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他把火锅店开到了自己所在的农村社区。在浙江桐庐看到“牛栏咖啡”时,一个大胆创意冒出来,宋建明就是利用他家旁边废弃的猪圈创办了一个“猪圈咖啡”,一时间成为了网红乡村咖啡馆。2018年“猪圈咖啡”被评为“成都市十大优秀农创项目”,年游客量达到10万人次,其中不乏外国游客。

宋建明告诉记者:“猪圈咖啡的成功还带动了中餐、火锅以及周边农户的餐饮、住宿和旅游产品的售卖,去年营业额达到9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近100人就业。”目前,宋建明借助乡村振兴和成都打造“三城三都”的东风,正在全力打造川西音乐林盘,植入特色民宿和林盘经济,营造更为丰富的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实现林盘经济价值转换,在广袤的乡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

为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我市还为广大创业者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1个创新创业孵化园+3个创业基地+N个创业示范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共享平台等创业扶持体系。按照“园区+基地+创客”的工作模式,以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镇为基础,我市还建成了胥家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园,向峨茶溪谷、崇义现代农业园、胥家猕猴桃园等农业创业基地。2016年、2018年先后举办两届“创响都江堰”创新创业大赛,其中第一届大赛发放奖金10.2万元,第二届大赛发放奖金16.4万元,配合“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有效引导七大群体实现创业,顺利完成引导创业目标,实现了更大群体的城乡劳动者就业。

扩大就业规模 优化就业结构

据了解,我市从业人口从2015年末的43.79万人增长至2020年底44.59万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从18.6:30.6:50.8优化至16.2:25.1:58.7,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我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01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188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10人),全面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29520人,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9158人,促进大学生实现创业652人,新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6个,为2013级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53个,累计为3992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5341.32万元,向129285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15511.93万元。

近年来,市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540余场,服务企业2.3万家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9.38万个,已成为“西控”区域规模较大的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平台,服务多样的供需对接服务窗口,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人力资源信息发布渠道。围绕我市产业功能区布局,健全精准招引、柔性聚才、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协同能力,搭建“清明放水节”“蓉漂人才荟”“乡村人才集市”等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市构建“政府+高校+企业”青年人才见习工作体系,精准投放到产业功能区,有效拓宽产业发展选才、用才、育才视野。建立落地签约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制,为我市19家落地签约重大项目提供定制服务、精准服务、专员服务,聚焦重点项目和企业,形成人才要素支撑、综合服务保障、政企互促共进三股合力,构建综合协调、响应迅速、耦合密切的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源服务。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在抢抓城乡融合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面前,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我市还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关注重点群体就业,继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不断扩大城乡就业容量,全力提升就业质量,持续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充分就业和民生福祉,为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 洪伟 韩晓曼)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