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0-12/29/008964.html

等待处理…

笔墨绘丹青 艺术展征程

——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画作《十月的胜利》在都江堰收笔

点击量:48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画作再现胜利场景

白鹭湾休闲庄园位于玉堂街道中兴花木城内,旁边紧邻乌木艺术博物馆和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艺术氛围浓厚。白鹭湾大门墙柱上悬挂着一块“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创作基地”牌匾,院内花木扶疏,幽静怡然。

走进基地大厅时,只见一面墙横亘眼前,墙上张贴着一幅大型画作,两位画家正潜心创作:手中的毛笔蘸颜料勾线,浓淡相宜;先站在远处瞅瞅,再近前将人物服饰着色;或蹲或站、或偏或倚。随着两位老师的专注创作,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到画作上:整幅作品高3米、长8米,画作内容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广场上,红旗飘扬,汽车开来了,舞狮表演队也来了,秧歌扭起来了,人们从长安街两头涌向天安门广场中间,真可谓人群似潮,欢笑如海。

“这是真实的场景。”作品被命名为《十月的胜利》,1976年的10月,当时还年轻的画家刘学伦在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他目睹了天安门广场上的欢庆场面,并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而此次创作,他又查找了很多文史资料,只为将最真实的历史场景再现。

人物这么多,场景这么大,怎样做到统一、协调?整幅作品无论是黑白色的组合,还是人物性格特征的描绘,或者是冷暖关系的对比,在人物主线、结构、层次上都非常丰富。既有传统中国化的焦点透视,又融入了西画的散点透视,人物由近到远,由远到近,如同焦距的缩小放大,富有立体感。为了避免人物的雷同,刘学伦采用了“嫁接”的手法,将身边熟悉朋友、同事的脸部特征“移植”到画作中。“这既是历史的再现,亦是我们身边每个人对党的献礼。”

真实的历史在命题作画《十月的胜利》中是这样记录的:1976年10月14日,党中央公布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开怀畅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粉碎“四人帮”,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党和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我们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正常,党和国家的工作得以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党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艺术抒写辉煌历程

2018年9月,经过多轮推敲、审稿,粱时民、刘学伦作品《十月的胜利》入选由中宣部、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2020年2月,作品在白鹭湾创作基地起笔,历时两个月,才将草图勾画完成。说起创作历程,刘学伦称,将近一年时间,他一直处于“高压”状态,而采访当天,当平面的画作挂在墙上呈现出立体的效果时,曾经预想的困难都被一一克服时,他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并形容:“今天是最高兴的一天。”

对于两位知名画家来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是对画作负责,亦是给历史一个交代。

梁时民,中国美协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作品《李冰父子与都江堰》(合作)入选中宣部、财政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擅长写意山水画,艺术风格“风彩飘然”,而此次创作人物画,却极谨慎,“每个人物、节点都必须严谨,作画的时候屏住呼吸,声音都不敢大了。”

梁时民搭档刘学伦可谓是强强联手。刘学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的人物画家。2013年创作《成都解放》《万源保卫战》列为四川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两人用写意山水的笔触画人物,在每一笔的不同中寻求变化的同时,保持了整个画面的统一与生动。“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属于当代中国绘画的作品”——两人达成共识,配合默契。

采访当天,作品再次钉上墙,两位画家再做深化调整。不日,作品将送往北京。作画期间,白鹭湾休闲庄园负责人何世彬送上茶水、水果,烧上炭火,为两位画家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都江堰市优美的自然环境、负氧离子丰富的空气环境给两位画家静心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我们有理由期待,带着都江堰印记的《十月的胜利》将带给更多人艺术的享受,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再迈新征程!(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青城溪村:以房车露营开启青城山旅游新场景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