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群众的法治需求,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12月18日,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产业功能区分中心正式挂牌运营,拓展了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体平台,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法治获得感。
本报记者 乐盈巧 文/图
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法律服务
“之前听说办理法律援助要到市里去,距离太远,很不方便。没想到现在可以直接在社区办理,对于我们来说非常便捷、高效!”日前,聚源镇笆桥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室里,正在办理法律援助的祝贞祥老人告诉记者。
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吴冬梅介绍,我市于2019年建成包括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66个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社区法律之家)的“市—镇街—社区”三级实体平台,而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室(社区法律之家)是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之一。
2020年,我市在三大产业功能区分别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提供“6+2”服务,全方位满足企业法律需求;同时,在全市11个律师事务所设立“诉讼服务点”,进一步拓展了线下法律服务平台。
在运行服务方面,三级平台均选派律师等专业人士定期坐班,为群众、企业提供面对面服务。2020年完成166个社区新一轮法律顾问选派;成立了都江堰市企业法律服务专家联盟,调整优化11个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人员,切实有效地保障了平台运营和功能发挥。
吴冬梅说:“2020年以来,我们通过突破地域和行政管辖限制,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统一调度,在线下开展精准布点,拉近市民与法治资源的距离,让人民群众就近可以看见并且享受到法律服务。”
让群众享受高质量法律服务
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质量法律服务,市司法局采取了多种措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线上法律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既方便了人民群众,也方便了我们服务人员。只要群众有需要,可以随时在线找我,我会在最短时间内为他们提供意见建议……”派驻到笆桥社区的律师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微信小程序。
“这个小程序是都江堰市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于2020年11月6日正式上线,它提供线上咨询、业务办理和在线查询等功能,只要群众扫一扫打开它,就可以向自己的社区律师咨询或者寻求帮助,进一步方便了人民群众。目前全市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用户数已接近9万人,7000余人次已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专业法律服务。”吴冬梅向记者介绍道。
同时,市司法局主动进入群众的“生活圈、朋友圈”。做优微信、微博宣传品牌,普法信息阅读量每年达9500余万人次,“律金刚”公益法律服务APP全方面建立掌上法律服务及时响应平台;律师、工作人员主动进入居民微信群831个,覆盖8.8万人次,在微信群实现线上法律咨询即时响应和宣传服务。
热线电话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开设12348法律服务热线,群众遇到法律问题可以24小时拨打。在工作时间,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员接听解答来电,对于需要联动的法律问题,按照工作室分流处理、实体站点跟进受理、社区法律顾问落地办理、具体实施的指挥联动模式,真正实现“一个热线办成一件事,得到一个满意解答”。
让法律服务回访成为常态化
“您好,这里是都江堰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前期您申请了一项法律服务,现在对您做一个回访,可以吗?”在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内,群众张悦正在配合工作人员开展法律服务回访,张悦告诉记者:“这里的律师们服务很好,我很满意。”
据介绍,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展法律服务满意度回访已常态化,从法律援助到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公证、法律咨询等,群众满意度也越来越高。2020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实现了让人民群众享受法律服务更便捷、更满意。法治宣传方面,夯实民法典专题学习宣传基础,以“12+4+N”形式开展宪法宣传周宣传等系列活动,2020年开展线下普法宣传2100场次,“法治都江堰”微信、“都江堰司法”微博发布信息近万条,阅读量超9500万次。法律援助方面,打通法律援助线上接件服务渠道,通过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降低经济困难标准,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2020年办结法律援助各类案件711件,解答来访来电群众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4289人次。人民调解方面,统筹整合各类解纷资源,实现群众“最多跑一地”,2020年各级调解组织共成功调解纠纷2145件,成功率99%。公证服务方面,持续深化减“证”便民,缩短办证时限,优化流程、实现公证办理“最多跑一次”。2020年,累计办理各类公证2955件,解答法律咨询18000人次;提供上门服务380人次,减免公证收费10.5万元。
吴冬梅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为着眼点,加大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公共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