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都西部片区被列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作为试验区建设主体,都江堰市和西部片区各区(市)县共同承担打造成都样本、答好国家命题的光荣使命。都江堰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鲜明提出,要奋勇争先,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市。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努力为成都完成试验区建设的整体目标交出“都江堰方案”?都江堰市又将如何抓住国家级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探索提供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经验?连日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都江堰路径逐渐清晰。
做优乡村振兴金融要素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都江堰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改革任务过程中,逐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猕猴桃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据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科长魏刚介绍,猕猴桃价格指数保险是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一旦市场价格(离地价格)低于目标价格,视为出险,保险公司立即理赔,高于标准则不予赔付。“该价格由市发改局(价格认证中心)通过在种植区域设立6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采集价格数据,采集期自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公布的采收期起连续20天,经过综合计算确立平均离地价格。所以,试点工作开展第二年,投保面积就增长了1倍,得到果农普遍认可。”
正如魏刚所言,有了猕猴桃价格指数保险兜底,果农们的信心更足了。尽管眼下正是猕猴桃生长休眠时期,但在天马镇金胜社区,猕猴桃种植户们仍忙着对大棚进行深度维护。“今年猕猴桃集中上市后,价格虽然略有下跌,但还好有保险兜底,心里踏实,后期赔付款已经到位,也不怕耽误明年农事生产投入。”农户刘秀英说道。
据了解,经过连续3年试验,都江堰市红阳猕猴桃平均每斤离地价格高于国内同类产品2元以上,“都江堰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也从2015年的14.0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1.84亿元。2019年,都江堰市猕猴桃一次性通过欧盟533项指标检测,2020年入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品质得到质的飞跃。“因为这个措施是通过建立投保准入机制,设置投保条件,所以试点区域再没出现过猕猴桃投入品违规使用及早采、早收行为。”同时,也强势推动主导产业持续发展,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风险,缓解了猕猴桃产出期出现的“价低伤农”现象,让种植户重新树立了对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信心。
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过程中,都江堰市坚持补短板、强特色、优服务协调统一,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服务完善、风险可控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信息通”机制,试点数字金融服务推广运用,深化产业功能区“牵头行+主办行”金融服务探索,创新涉农主体融资“农信贷”机制。依托“农贷通”平台,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探索转化落地运行;与蚂蚁金服开展“智慧县域+普惠金融”合作,推动成都首个“新型农村普惠金融”项目落户都江堰,创新推出农业融资信用保证保险、猕猴桃价格指数保险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农村产权融资3.31亿元。
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在业内专家看来,成都西部片区相比同批次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其他10个区域而言,有着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凸显成都以生态引领的公园城市形态塑造路径。作为西部片区最有“底子”的都江堰市,更是积极探索以生态引领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坐落于石羊镇川西音乐林盘的“猪圈咖啡”是这两年爆红的“网红打卡点”,更是成都西部片区林盘生态价值转化的“杰出代表”。坐在“猪圈咖啡”的屋檐下,在茂林修竹中品着手工磨制的咖啡,创始人宋建明和记者聊起了这杯咖啡的幕后故事。“2020年上半年咖啡收入相较于2019年同期基本是翻了一番,平均每天能卖出近300杯。”昔日立志走出家乡的宋建明回乡重新当起了“村民”,这样的日子他很享受,“吃的是地里刚摘来的新鲜蔬果,呼吸的是林盘里的清新空气,沿着七里诗乡绿道慢慢走5公里,在城市沾染的喧嚣和疲惫都会卸下。”每一个来“猪圈咖啡”打卡的人似乎都和宋建明有着同样的想法。“我觉得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品这样一杯咖啡,才找得到乡情乡景乡愁。”
一杯藏于林盘中的咖啡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猪圈咖啡”的火正是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环境和景区丰富的业态。近年来,石羊镇依托七里诗乡景区、川西音乐林盘,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创新,孕育着更加丰富的多元业态,成为新晋的公园城市打卡地。公园城市的逐步成型,多元业态下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无限前景,都成为了该区域吸引投资者的重要砝码。“生活越是城市化,人们越有回归自然、守望乡愁的需求。川西林盘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良好的自然环境也能为传统文化体验孕育肥沃的土壤。”据石羊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实施全域梳理整治、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重现美化大地景观、精塑川西林盘景观、营造农耕文化微景观。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林盘+”产业、乡村民宿、特色餐饮、康养休闲等,打通林盘绿色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和民生效益转化的路径。村民方永贵告诉记者,“我们周围开豆花饭店、副食店、小吃店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富起来了。这是过去几十年乡坝头想都不敢想的事。”
而这正是都江堰市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取得的成效之一。近年来,都江堰市坚持以公园城市建设和全域旅游为统领,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新路径、自然资本保值增值新模式。健全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机制。精准引进了蓝城文创小镇等农商文旅体养融合项目,建成成都A级林盘景区8个,培育精品网红民宿38家,打造新消费场景30余个,新增城市绿地90万平方米,新改建城乡三级绿道206.3公里。荣获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成都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殊荣。
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都江堰市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体制机制、途径、办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的试点开展,也形成了一套可借鉴的经验。“原来这些地方都是荒地,现在越变越好,有盼头了。”最近,石羊镇同心社区的何天全,有空时就会去自家地里转一转。尽管他们一家已在一年前搬入了同心新居集中居住,但腾出来的这块地将要变成啥样,依然是他关心的事。围绕破题纯农业社区发展瓶颈,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石羊镇以同心社区1组现状集体建设用地整理为试点,完成5宗约39亩现状土地整理试点示范。同心社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挂牌交易顺利进行。同心社区第一农业合作社作为出让方将4宗地挂牌流转,用于民宿旅游项目开发和花卉苗木展厅建设。“社区和组集体总共拿到大约70万元土地出让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据同心社区党委书记刘怀清介绍,待各项目启动以后,新增的就业岗位还能让部分居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形成农民“薪金+股份+经营性收入”的增收模式。
而这样“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正在都江堰全域“开花结果”。作为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市在充分调研、认真研判、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土地性质不改变,按程序分步骤,以出让、出租等有偿使用方式,进入建设用地市场。2020年,都江堰市已完成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12宗78.1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1宗81.18亩。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都江堰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制度,探索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积极盘活农村存量土地。
据悉,启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来,都江堰市坚持对表贯彻和创新突破相结合,起草《都江堰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结合区域实际和改革基础,创新提出了“篮网”价值转化、“零碳景区”建设、“全域旅游+全时消费”体系培育、“大旅游”产业生态圈构建等一批具有都江堰特色的试验措施。试验区建设推进中,创新提出试验区建设“五大融合”(空间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市场融合、治理融合)目标体系,策划包装了“立体交通网络提升”“旅游消费能及提升”“城乡产业聚合提升”等首批总投资超千亿的骨架支撑工程,重点筛选出近30个示范引领项目,多措并举,擎梯推进,确保试验区建设早出成效。
都江堰市仍然是承载乡愁的诗与远方。因为城乡融合发展,成都西部片区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西控”战略引领下,站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先行区的新起点,都江堰市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走出一条独具都江堰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