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作协主席马及时的散文《王几何》继2013年被收入过人教版《语文》教材后,近日,又被收录到由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编辑出版的新加坡国家《语文》教材中。众所周知,新加坡的教育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该作品的收录如一颗四川文学作品新星般,标志着巴蜀文明、天府文化走向世界又有了新收获。
《王几何》创作故事
“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挥手在黑板上优雅地又写了三个大字:王几何。”……《王几何》以生动、真实、活泼、幽默、有趣的鲜明特点,带给了孩子们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和审美,自被收入《语文》教材后,早已为初中学子耳熟能详。
“‘王几何’名叫王玉琳,成都原灌县中学(现都江堰中学)的老教师,是我父亲马仁海(也是原灌县中学的老教师)的‘发小’。”说起《王几何》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马及时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我写《王几何》只用了两个小时,但却修改了至少10遍。稿子总是不满意。因为‘王几何’太熟悉了,不仅仅因为我们两家是世交,他是我父亲最好的朋友,更因为原灌县中学的同学总是津津乐道王老师的上课风格,他教书育人的独特风格和敬业精神,早已鲜活在我的脑海中了。”马及时说。
不过,最终促使马及时创作《王几何》的却是自己父亲的去世。“父亲去世时,全家忧伤地在殡仪馆等候,王老师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就在快失望时,一辆车冲进殡仪馆在我们面前紧急刹车,车上下来的是王老师的孙子,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对不起,马叔,我来迟了,爷爷的脚摔断了,他又怕告别老友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忧伤,所以他要我马上过来。’说完,他掏出一个用旧纸包了几层的小包递给我,那里面装着王老师的心意。‘爷爷要我帮他烧炷香!’王老师的孙儿含着泪说。当时,真是有太多说不出来的感动。第二天晚上,再也无法平静的我,很快在灯光下完成了《王几何》的初稿。”
《王几何》收录理由
《王几何》,一篇千余字的散文中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幽默风趣的对话,而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更是将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文中巧妙地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来,这不仅符合文学的要求和特点,更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笔。
多年以来,一线教师反映,一些文章虽然很深刻,但离现在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们接受起来有难度。而马及时这篇作品写得浅显易懂,又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文字也相对规范,便于孩子们模仿。正如马及时所说:“我就希望大家读我的文章轻松愉快,用我的笔给现在背着大书包辛苦学习的孩子、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欢笑。再则,《王几何》讲的是老师以轻松幽默的教学风格传道授业,这可以很好地影响到更多老师优化教学风格,从而使更多孩子受益,开启快乐学习模式。”
当问及新加坡教育部为何会收录《王几何》入教材时,马及时说:“我想,新加坡作为一个双语国家,华人占比较大,他们国家的人又比较幽默风趣,而《王几何》这篇文章恰好凸显的就是幽默风趣,才会被新加坡教育部专家组看中。而且,文中的王老师通过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等使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影响到许多老师吧。”
出生于1946年的马及时,童年的苦涩多于快乐,可他却依然执着地热爱生活,将苦难的经历变作人生的财富,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不老的童心,始终热衷于文学创作,获得了许多荣誉。除了《王几何》,他还创作出版了诸如《最后一片树叶》《童年旧事》《彩色的篱笆》《山野里的故事》《树杈上的月亮》等许多优秀作品,其生动活泼的文风、幽默诙谐的文字感染着许多读者。“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源于都江堰的山水、民风、民俗,那些从小耍大的鲤鱼沱、文庙山等老地方,成家后我都还常带爱人女儿去,那里有我童年的快乐记忆,我希望通过文字将这些记忆留给更多人。”马及时说。
马及时简介马及时(1946— ):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主席。四川都江堰人。著有儿童文学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金蝉唱晚》《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散文集《割肉》《童年旧事》《美女滥市》《彩色的篱笆》等,主编《都江堰与西蜀文明书系》《古城遗韵》《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廖永德纪念文集》等二十余部。散文《王几何》曾收入初中《语文》教材,另有散文多篇入选国家教科书、教材和全国五十余种权威选本。曾入围中国儿童文学奖,获四川省第三届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成都市第二届金芙蓉文学奖、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本报记者 黄代凤 韩晓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