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乡下。路途虽然不是很远,但是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今年没有回老家与父母共度新春佳节。
为了让家在本地的同事过上一个真正的团圆年,从除夕到初三,我一直在单位值守。初四上午,交接完工作之后,才匆匆赶回自己的家中,与岳母、妻子和儿子团聚。
午餐吃得相对简单一些。下午,我主动下厨,耗时两个钟头,做了十道虽然不算精到,但却非常可口的家常菜。分别是:酸菜炖血肠、小鸡炖蘑菇、油炸小河虾、刺嫩芽炒鸡蛋、孜然羊肉、土豆红烧肉、蒜蓉菠菜、酱猪蹄、麻辣豆腐、醋溜白菜。做时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当十道菜摆上餐桌,仔细端详,才发现,这些菜,除了配料,主材全部来自乡下老家。或者说,都是纯粹的绿色食品。
白菜、土豆和菠菜,产自老家园子和大棚。酸菜是母亲去年秋后腌的,酸咸恰好。猪是叔家小弟养的,没有喂食任何精饲料,全凭粮食。猪肉、猪蹄、猪肠和猪血,均来自同一头猪。血肠,父亲用盐水反复洗过多遍,然后不辞辛苦灌出来,里面加入不少佐料,闻着就香。猪蹄也被父亲收拾得干干净净,见不到一根细毛。羊是大舅家的。大舅养了近百只羊,每年收成不错。逢年过节,总要专门杀上一只,连同下水,全部给父亲和母亲送来,父母再分成若干小份,给我们这些子女每家一份。鸡是小笨鸡,父母在家中散养的那种,蛋就是这些鸡下的。河虾是秋天邻家姑父从河里网捞上来的,用清水洗过之后打包装袋,送给母亲,放入冰柜保鲜。豆腐是父母用石磨磨出来的,再用卤水点,所有过程用的都是最原始的办法,能够品出真正的豆腐味。
上述这些原材料,都是节前父母托人给我远道捎来的。而刺嫩芽和蘑菇,是我去年“五一”和“十一”回到老家,自己深入山中采的。当时采了很多,用热水焯过之后,装在塑料袋里,一袋一袋,带回家中。各种做法,吃了多次,百尝不厌,但依然没有用完。这次竟然派上了重要的用场。
菜弄好了,自然不能少了酒。纯小米酒,镇里一家小酒坊酿的,不掺假,秋天的时候妹妹特意买了一桶给我捎来,舍不得喝,一直放在仓房里存着。刚刚取出来,用鼻子闻了闻,香得很。酒未入口,人已微醉。
想想,今天的故乡,已然不是昨天的故乡。党的政策好了,生态环境优了,生活质量高了,现在是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少。这一点,看一眼满满的餐桌,就知晓了答案。
端起酒杯,打开视频。七十四岁的父亲和七十三岁的母亲,看到我们一家其乐融融,满桌佳肴,眼角的皱纹瞬间舒展开来,脸上的幸福随之荡漾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