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诊疗到人才培养,再到国际医疗和康养开发,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院办副主任张大铮博士脚踏实地实现了不同阶段的完美转身。年仅38岁的他是全国首位中医眼科博士后、省卫健委及省中管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都江堰市拔尖人才,担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委会副秘书长、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都江堰市中医博士后工作室主任、青城医学研究院负责人等。“如何做到身兼数职的?”“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未来医学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不断培养年轻人充实技术团队的软实力。”目前,他所牵头的都江堰市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青城医学研究院正在筹备中。
医术精 外国友人隔“屏”问诊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都江堰市不仅有中国水电十局的工程建设输出,一起输出的还有中医药文化。
2019年,参与中东国际项目建设的中方王经理因为痛风,在张大铮工作室开了中药带到国外。每天饭后,他都会遵医嘱喝碗中药。某天,这一幕被外方经理Mr Khaid看到了,探问之下对中医药治疗产生了兴趣。原来,Mr Khaid长期大便不成型,吃了很多药未见效,非常苦恼。在王经理推荐下,Mr Khaid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张博士隔“屏”问诊,口服中药两个月后对应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受此影响,Mr Khaid提出合作想法:“久闻都江堰名胜风景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康养资源丰富,我们想尝试组织外方人员每年到都江堰进行为期一周的康养。”无心插柳柳成荫。去年,双方已基本达成协议,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外方来访暂时延后,但张大铮团队与对方保持友好联系,力争早日实现中医药文化产业输出,助力一带一路的发展。
从服务于本地市民,到国内游客,再到外国友人,张大铮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你的脑壳是不是被门夹了?”2013年,时值30岁的他博士毕业,风华正茂。他婉拒了老师留校(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的好意,选择下沉到都江堰市人民医院,这让看好他的老师、同学大跌眼镜。既然选择了,就牢记使命。此后,他一边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上班,一边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科研工作,2015年,都江堰市启动医联体建设后,他引进科研项目,在市卫健局的支持下在青城山镇卫生院组建了全国首个基层卫生院博士后工作室。2017年3月份工作室开张,工作室加中医科团队只有6人,第一个月总共接诊了2名患者。以什么为突破口?张大铮决定从自己最擅长的过敏性疾病诊疗项目着手,他带领团队围绕“脾主四季之末”中医经典理论,通过汇总分析国内外过敏性疾病相关检查、治疗、康复、管理各个环节治疗资料,结合自身团队前期过敏性疾病科研、临床的工作基础,在学界首次提出“基于脾土的四季动态中医药免疫干预治疗理论”,并以过敏性鼻炎、咽炎、结膜炎为优势诊疗病种突破口,逐步打造青城医学品牌。
工作室经过一年的诊疗口碑沉淀,从2018年5月开始,团队门诊量逐年增加,2020年门诊量突破2.8万人次。诊疗量的快速增加给了团队极大的信心,张大铮说,更鼓舞团队的是在所接诊的患者中,有50%的患者来自市域外。新疆油田公司在青城山镇有一处康养基地,肿瘤术后患者张阿姨2019年到青城山康养,慕名来到工作室进行中药调理。自己调理好了之后,又介绍了很多同事朋友前来,每次从青城山回新疆,她和朋友的行李箱里除了都江堰特产就是中药饮片。
守初心 医生就应该是无私的
作为全国首位中医眼科博士后,张大铮主要从事的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中医,二是临床眼科。他身在基层,却为病人打通了一条“高大上”的治疗路径。
2010年,张大铮读博期间,成都中医药大学承担了一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是与国际知名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眼底读片中心合作的。因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与母校之间的关系,张大铮打通了这条路径:对筛查出来的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首先是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治疗。如果疑难的,可推荐到成都中医药大学眼底读片中心进行分析诊断,如果大学都没法解决,那么就求助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眼底读片中心。
“一个基层的患者的临床诊疗,实现了国内外的三级对接,在这之前根本不敢想。”团队成员这样说。
他所在的研究团队,不断地将研究向外延伸,“通过眼底,还可以判断一个人有无气虚、血淤等等,然后有针对性地用中药去调整。”他说,作为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他们还有一项在全球领先的研究,“那是一台眼底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只需要用这台仪器拍张照片,就能判断大脑的血氧饱和度,从而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循证依据,准确率非常高。”
作为身在基层的博士后,张大铮的情怀还表现于他对基层医院的医联体工作中。
阿坝州林业中心医院作为市人民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眼科相对其他专业发展不平衡。于是,张大铮利用休息时间帮扶对方眼科发展手术,培训医生,短短半年时间,他培训的学员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眼科常见手术。他常常对学生说:“医生就应该是无私的,我毫无保留地教你,也希望你毫无保留地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青城山镇卫生院中西医结合内科医师罗正于2018年通过选拔加入到团队中任中医科主任,他告诉记者:“在工作中,张博士有时一个点拨就会令我们茅塞顿开,近几年,我们中医科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采访中,张大铮把专业术语用形象化的方式解释得透彻,他对待患者也是如此:“要讲得清楚,用效果说话,不折腾人,既提高看病的效率,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让他们选择适合个人的治疗方案,拿节约的费用去改善生活质量。”下沉到基层接地气的他,一番朴实的话语打动人心。
思维宽 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医药产品
通过分析工作室3年的诊疗数据,团队注意到,从2019年开始选择留在都江堰过冬的康养人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问券调查显示,医疗资源供给与诊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了康养人群在都江堰市过冬的信心,这一趋势在旅居慢病人群中更为显著。由此,张大铮带领团队展开思索,能否将工作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医药产品,既方便携带又方便服用,同时还能推动区域内中医药康养产业的发展及支撑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张大铮说,为了不断提高诊疗水平,需要不断科研,充实提高医疗水平。为了后继有人,提高医疗队伍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因此医疗、科研、教学密不可分。随着医学的发展,“三合一”人才、“三合一”医院、研究院与学院也大量涌现。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目前,团队开发产品有生发液、药食同源正气饮、舒眠丸、调脾丹、草本抗疫皂等产品。
2020年,在市级抗疫科研专项资金支持下,团队研发的“草本抗疫皂”,通过加入中药配方,改善香皂制剂工艺,“草本抗疫皂”不仅延长了抑菌时间,还规避了传统日化香皂用后皮肤干燥的现象,同时通过形象设计宣传了都江堰的道地药材。
“达者兼济天下”。从业十多年,患者的病痛他感同身受,患者的感谢促使他不断成长,而作为团队领头人的责任感让他牢记使命,不敢松懈。夯实医联体建设与分级诊疗,履行中医人的职责和使命,张大铮一直在奔跑的路上。
张大铮以工作为乐,以患者需求为需求。采访中,电话不时响起,那是患者打来的咨询电话,他的温和、耐心感染人;他的专业、敬业打动人;而他思维的高远、眼界的宽阔也为中医药发展赢得了更多敬重……(本报记者 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