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绩单
五年来,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践行“西控”战略,聚焦“两个率先”重大要求,坚定以控增绿、以控促优、以控提质,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十三五”末GDP实现441.7亿元、较2015年增长67.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共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76亿元、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3%、57.4%。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获评西部百强县(市)、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
这五年
经济动能蓄势勃发
全域旅游实现突破
绿水青山更加美丽
公园城市开篇建设
开放营城走向世界
锐意改革迸发活力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十四五”新期待
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四川省、成都市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深入落实“八大战略”,系统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为成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贡献都江堰力量。
主要目标:
有机衔接“两个率先”战略安排和“西控”区域“三区一地”建设整体要求,力争到2025年,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决定性进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新标杆基本形成。
•经济总量领跑成都市郊区新城,GDP年均增幅保持在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同步。
•初步建成成都旅游消费中心,过夜游客人均消费突破3000元。
关键词:“八大战略”“八项计划”
1、落实区域协同战略,实施多层次开放协作计划
(1)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做强连接成渝、辐射川西的旅游枢纽功能。
(2)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承办国际高端论坛会议、赛事活动。
2、落实产城融合战略,实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计划
(1)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
(2)推进片区综合开发。
(3)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4)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3、落实产业强市战略,实施城市经济重振提能计划
(1)建设产业功能区。
(2)发展旅游经济。
(3)发展消费经济。
(4)发力智造经济。
(5)培育壮大新经济。
4、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计划
(1)实施精华灌区“蓝网”工程。
(2)实施全域土地整治。
(3)新建高标准农田6.5万亩。
(4)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5)打造农业农村景观化景区化。
5、落实改革创新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新动能培育计划
(1)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都投集团进入国内500强。
(2)创新以产出、效益为导向的招商引资、资源配置政策体系,创新人员驻点、审批下沉服务机制。
(3)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4)深化与驻市高校合作。
6、落实文化赋能战略,实施文化软实力创造力提升计划
(1)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地、李冰精神传承地、道文化体验地。
(2)推进芒城遗址、玉堂窑、灵岩寺等文化遗址保护开发。
(3)打造历史文化新街坊,创新推出特色文旅商品、文艺精品、文化名人。
(4)推进“品读都江堰”建设。
7、落实发展共享战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提升计划
(1)联动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
(2)健全多层次、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
(3)推进“优教都江堰”建设。
8、落实治理创新战略,实施平安智慧城市建设计划
(1)打造综合运营管理指挥中枢。
(2)创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模式。
(3)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4)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
回顾2020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大建设任务”,全力打好国资国企改革、债务风险化解、违建别墅清查整治“三大攻坚战”,聚力实施金融市场、社会投资、媒体宣传、政府系统干部队伍“四个信心”重塑行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路“爬坡过坎”,走出了一条坚强回升、美丽动人的“微笑曲线”。
这一年
沉重应对大考难考,巩固了保持零病例,稳住基本盘的坚强态势。
全力攻坚大事难事,凝聚了重塑信心,决战决胜的精气神。
聚焦聚力项目攻坚,吹响了功能区集聚投资、起势成势的冲锋号。
千方百计复苏旅游,掀起了场景营造、春暖都江的消费热。
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塑造了开窗见绿、宜居宜游的生活美。
靶向用力办好实事,画好了增进福祉、惠及民生的幸福圆。
展望2021
总体要求: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按照省、成都市和都江堰市委全会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有机衔接“两个率先”和“十四五”规划,围绕成都提出的抓好“四件大事”、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聚焦市委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十一项起步工程”,统筹做好高质量发展攻坚年各项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
•创新驱动:高技术制造业营收占规上工业营收比重20%,新增新经济企业300家。
•绿色生态:空气质量持续达标,水质量等环保指标在成都市排名前列。
•民生福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
关键词:十大行动
1、产业功能区筑基成势行动
遵循“人城产”逻辑,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优化片区功能,以项目为中心建好核心起步区,全年新引进50亿级项目1个、30亿级项目2个。
(1)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力争建成成都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示范区。
(2)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着力打造工旅融合产业新城新标杆。
(3)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加快建成农商文旅体医科养融合发展示范区。
2、要素保障支撑行动
围绕打造“门槛低于周边、服务高于周边”的比较优势,打响全域规划引领、营商环境优化、企业扶优做强三场大会战。
(1)打响全域规划引领大会战,统筹规划蓝绿交织、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格局,构建覆盖市、镇(街道)的“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打响营商环境优化大会战,设立产业功能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将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小时,试点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供地和“图证分离”改革试点。
(3)打响企业扶优做强大会战,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5家,新增市场主体5000家。
3、旅游消费场景营造行动
打响大青城、大灌区、大熊猫、大文旅消费品牌,描绘一幅品味天府、巴适安逸的“岷江上河图”,让城市旅游“处处有场景、消费不打烊”。
(1)以融创文旅城为引领,打造西南地区主题游乐、潮购新地标。
(2)以灌县古城为核心,加快推进云南海诚“都江夜堰”旅游综合体、灵岩山国际禅文化旅游区、李冰纪念馆、世界水利博物馆等项目。
(3)以青城山为中心,启动青城山国际道文化交流中心、普照文化产业园项目。
(4)以熊猫乐园、熊猫谷为载体,创新培育“熊猫课堂”等科普、研学、户外拓展旅游产品。
(5)着力培育夜间消费场景,开发“品牌夜宴、潮流夜购、经典夜游、城市夜娱、留恋夜宿、书香夜读、健康夜养”七大主题夜游产品,推出金马河灯光音乐秀、酒吧一条街,提升古城文旅、融创酒吧、龙潭湾风情美食、上善熙—天籁村、壹街区颐湖、干河子绿廊美食六大特色商业街区。
(6)着力培育新兴消费场景,突出体育健康消费、康养旅游消费、乡愁记忆消费,通过全域旅游的场景营造,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舍得花、还想来。
4、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让“蓝天常见、雪山常现”。
(1)持续厚植城市生态根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2)大力营造生态文明氛围,启动生活垃圾压缩站迁建,抓好生活垃圾分类、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零容忍”纵深推进违建治理。
5、公园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
塑造山水呼应、城园相融、宜居宜游的公园城市特质,诠释“雪山下公园城市”的极致表达。
(1)加速构建“一山四纵五横九河多廊”的全域绿道体系,实施外江两岸环境整治提升,新建绿道20公里。
(2)重点推动“城市东来”项目、玉堂文旅新城、蒲阳-壹街区新型产业社区、青城山“独立成市”四大片区综合开发。
(3)实施老旧社区“微更新”和城市“金角银边”更新利用。
(4)提升强化公园城市交通功能,M-TR旅游客运专线示范段开启试运营,实施G317都江堰段改线工程,青城前后山旅游轨道开工建设。
6、城乡融合示范引领行动
做好激活生态资源、盘活土地资产、用活金融资本三篇文章,续写都江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1)激活生态资源,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估试点,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深化水系“蓝网”生态价值转化探索。
(2)盘活土地资产,在精华灌区探索实施全域土地整理,开展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产权探索。
(3)用活金融资本,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探索“社会资本投资+财政以奖代补”项目融资模式。
7、开放营城价值转换行动
坚持多元开放格局,用好用活城市资源品牌,塑造旅游城市营城发展新优势。
(1)以对外开放合作为桥梁提升城市知名度。
(2)以区域协同合作为重点提升旅游影响力。
(3)以品牌价值转化为通道提升城市含金量。
8、国资国企市场转型行动
紧紧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六个方面的效率指标,聚焦信用评级、片区开发、市场化转型、服务城市发展等重点,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
(1)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持续深化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2)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资源整合,确保都投集团获得信用评级AA+,确保青都旅游股份公司IPO上市。
(3)促进都投集团市场化转型发展,推进水务、砂石产业等优质资产资源整合提升,拓展城市运营、绿化管护、环卫保洁、食材供应等经营领域。
9、幸福美好生活提升行动
一以贯之办好民生实事,千方百计解决好民生难题,实现“有感发展”。
(1)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2)搭建青年创客大本营、青年驿站等双创载体,支持市域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3)聚焦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扎牢“米袋子”“菜篮子”,实现水稻扩面6500亩、地产生猪保有量20万头以上。
(4)聚焦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保院和市疾控中心二期建设,启动都江堰国际高等教育园区(大学城)规划编制。
10、城市安全发展行动
聚焦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科学研判各类风险因素,有效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社会稳定、金融安全等各类风险,确保城市安全发展。
(1)深入开展十项基础工作“大体检”。
(2)扎实推进“三张清单”问题化解。
(3)严控新增政府投资和债务规模。
(4)推进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
(5)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6)抓好防汛减灾、地灾防治、森林防灭火、城乡防火和旅游景区、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