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都江堰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开诊了,全天候为社会人群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咨询、治疗。截至目前,心理咨询人次约200人,且人群多为青少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情绪障碍都是日积月累造成的,只是在某一个点突然爆发而已。”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世景医师介绍,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青少年主动咨询占多数
3月22日下午3点,20岁的王晴(化名)前来咨询。她是我市某高校大二学生。她对医生主诉称,感觉生活的意义不大,很颓废,有时脾气也很暴躁。在和医生一对一的访谈中,王晴慢慢打开心扉,从小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初中阶段爷爷奶奶先后过世,她才与父母一起生活,因此产生很多矛盾。而这样的焦虑抑郁情绪已经存在好几年了。此时,医生运用专业的知识为其判断病情,化身心灵导师循循善诱,并建议她平时多交朋友,多参加社团活动。咨询结束后,王晴脸色看上去好些了。
刘世景是重庆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之前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今年年初作为人才引进入职三医院。多年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他总结出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自我能力发展尚不完善。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是构建自我认同、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快速发育、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发展,但自我能力发展尚不完善,因此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与心理上的相对滞后,经常使他们处于一种成熟与幼稚并存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青少年必须面对各种压力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适应等,在这个脆弱时期,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担心、敏感多疑、睡眠障碍、网络游戏成瘾、手机依赖、社交和娱乐活动减少、无意义感、拒绝上学、自伤自杀倾向等等,甚至导致精神疾病。
“这个时期,如果家长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或引起重视,孩子们往往会陷入焦虑的情绪中。”15岁的小张正读高一,父母并不觉得小张有什么问题,就觉得他是不想上学。而小张却倾诉,上高中后学习压力增大,莫名其妙感觉心情不好,提不起精神,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时间久了就不想去学校。而父母不但不理解自己,反而只有责备,这让小张的心情雪上加霜,最终他鼓起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亲子沟通是最有效的“良药”
三医院心理治疗师张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3年多,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案例,作为一名母亲,很多案例她都能感同身受。所以在接受孩子咨询的同时,他们还有一项任务,“治疗父母”。“大多数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张睿说,在需要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提高父母、子女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岁的小邓上初一,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长大,随后母亲重新组建了家庭,父亲经常在外工作。因为家庭的关系,小邓性格非常内向,也比较自卑,在学校没有同学愿意跟她一起玩,且还遭到同学的冷暴力。因为长期的孤独压抑,内心的苦恼无人倾诉而得不到释放,小邓也渐渐地出现了情绪低落,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非常敏感,总是担心别人会议论自己,在学校觉得紧张恐惧,晚上经常失眠。
针对这种情况,张睿每周都会给这样的家庭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每个周末一家人抽时间坐下来平心静气谈谈话,就某一件事先陈述事实,再谈感受,最后开展自我批评及总结提升。整个过程中遵循平等、畅通原则。“长久下来,建立了沟通渠道,达到了相互理解,孩子逐渐就打开了心扉。”
关于学生在学校遭遇冷暴力事件,刘世景和张睿一致认同:这单靠孩子的能力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跟老师沟通,阐述该事件造成的危害性;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同时连续性接送孩子,陪伴并给予勇气;必要时,与对方家长沟通,一起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心理出现疾病就如同身体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或严重如某个部位需要手术开刀一样正常,所以,有问题及时就医已经成为非常正常和普遍的一件事情。有需要及时就医、关注身边患病人群,消除歧视,从我做起。
市三医院副院长叶璐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人民医院作为辖区内唯一一家精神心理专科医院,特开设临床心理科,不断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提高认识,不断提升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