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06/04/009830.html

等待处理…

大官街记忆

作者 苏卫星
点击量:128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大官街(今大观街),南起东正街将军桥,北至天后宫,长约387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大官街入口铭牌上赫然印着“大官街”三个字。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在“破四旧立四新”的热潮中,我清楚地记得某天吃过午饭我去上学时,我家门口的铭牌还是“大官街68号”;下午放学回来,门口的铭牌就成了“胜利街68号”了。我赶紧跑到街口,“大官街”三个字被改成了蓝底白字的“胜利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胜利街”又改成了“大观街”。

其实,这条街叫“大官街”是有根据的。据老辈人讲,很早以前这条街上就设置有旧时的中央机构“行台”, 经常有丞相、平章这样的大官在此居住,所以当时人们把这条街叫作“大官街”。

还有一说是灌县岷江内江每年都要进行“岁修”,岁修完成后为祈求风调雨顺、水从人意,就要举行祀水仪式。祀水前,四川总督、巡抚等达官贵人要陆续坐轿子来灌县,住在这条街的行台衙门内,第二天清晨才由水利府同知和灌县知县陪同前往二王庙主持祀水仪式。由于这些达官贵人在这条街住宿,所以居民们把这条街叫做“大官街”。

大官街东面的房屋是紧临杨柳河边修建的,这是清朝以来灌县城镇人口慢慢增多以后,大官街居民临河而建的街房。因受地域条件限制,房屋面积大都在100多平方米,居民们因地制宜,在屋后的杨柳河上修建一些别致的小吊脚楼。吊脚楼虽不宽阔,但地处闹市,环境清幽,颇有“小桥流水人家”之韵味,实为居民们理想的居家之所。

大官街北端末尾为“天后宫”,供奉着“天后娘娘”,有出家人在此主持庙务,香火很旺。清代中后期,寓居于灌县城内的福建籍人士集资将“天后宫”改建为“福建会馆”,是为灌县“七省会馆”之一。

民国初年兴办新学,此地曾作为在华光寺内所办“七省义学”的附属学校,后来并入了县立高等小学。

听上辈人说:自唐宋以来的千百年中,灌县城区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几乎都来源于城内的水井。他们说,原来大官街就有一口名气很大的古井叫做“沁心井”。据清光绪《增修灌县志》载,“沁心井,在县东观音寺侧,不知凿自何代。圆径五尺、深三丈有奇。康熙中有僧淘之,得断碣一片,书‘沁心泉’之篆文”。 此井井水清冽、甘甜,据说还有助人长寿的功能,大官街的居民基本上都在这口井中取水淘米煮饭。

民国中期,大官街染房铺的染匠施蔚田在今将军桥下的杨柳河里架设龙骨车,将河水提入竹塔上的水桶,用一劈两半的斑竹作为输水管道,把河水送进大官街染房和十多户居民家中的水缸,这大概就是灌县城里最早的自来水设施。

大官街在清末民初曾经商贾往来、繁华异常,特别是街上的餐饮生意十分火爆。来往于松茂古道的黑白两道要员、袍哥青红帮、山货商人等各色人等,到灌县都要在大官街来嗨一顿,以示风光。

当时最有名的小吃馆子赵卖面、方凉粉、邹凉粉和戴鸭子,生意兴隆,名声远扬, 四乡八邻的居民和远在松州的商贾都以在赵卖面吃过面和包子而倍感有面子。

红锅馆子数岳老板经营的“会仙楼”最出名。会仙楼以正宗传统川菜“干烧熊掌”“干烧岩鲤”“樟茶鸭子”“鸡豆花”等名扬川西。灌县头牌、衙门官员、商贾富豪宴请嘉宾,均以会仙楼为首选。改革开放以后,岳氏后人在大官街重振“会仙楼”,依旧经营传统川菜,并把冷碟“风车子”“三叠水”“福寿腰片”重新推出, 深受食客好评。此时的会仙楼,只接“包席”,不卖“零餐”,这在当时是相当“牛”的。

大官街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第二次繁华。1980年春,大官街的蒋婆婆在自己家门口用一个蜂窝煤炉子和一口砂锅摆起了“麻辣烫”:一大盘干海椒面、花椒面和一点点味精调和的蘸碟摆放在一根方凳上,一根根竹签上穿着牛肉、鸭肠、腰片、瘦肉和各种素菜放在滚开的砂锅里,砂锅里一包用纱布包裹着大香、山萘、八角、干海椒、干花椒等香料的料包在红油汤锅中上下翻滚,诱人的麻辣鲜香随风飘散在整条街上。麻辣烫荤素都是一角钱一串,过路的人用一两角钱,买一两串在蘸料中裹上厚厚的海椒面,边走边吃,十分惬意。这大概就是灌县最早的麻辣烫,后来演变成了“串串香”。

1984年5月,大官街口第一家私营餐馆“春园饭店”开张。当天中午12点18分,餐馆门面两边花篮艳丽,门口鞭炮齐鸣,朝贺的、看热闹的把整条街都扎断了,餐馆内灯红酒绿,人声鼎沸,好一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热闹景象。

随后,10号饭店、汽罐鸡、随意便餐、王烩面等几十家饭馆面店在大官街相继开张,小火锅麻辣烫在街头巷尾红红火火。大官街上一到饭点就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空气中始终飘散着酒菜的香气……

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官街几经改造,现已形成集观光、休闲、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示范街道。

大官街,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上一条:孩子是一本书
下一条:红军或者纪念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