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06/11/009861.html

等待处理…

“粽”情“粽”意过端午

——佳节来临粽子走俏市场

点击量:35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端午将至,大街小巷弥漫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清香的粽叶裹着香浓的糯米,肥瘦相间的猪肉,粉糯的饭香味,轻嚼一口,唇齿留香,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

也许,你更喜欢蛋黄肉粽的软糯Q弹;或许你喜欢“孃嬢牌”粽子有家的味道;再或者,你喜欢一口粽子、一口皮蛋。佳节又至,记者提前为读者打探端午节日市场状况,相信这里会有您想要的“粽”情“粽”意。

九籽粽特色粽子走俏

位于奎光西街26号的九籽粽店铺,最近早上6点就开门营业,店铺里流水化作业,洗粽叶、包粽子、煮粽子、真空包装、打包送走等,像这样忙活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半个月。老板赵勤说:“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了三四倍,每天都很忙,接的都是几十盒上百盒的订单。”

一个家族28年致力于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包粽子售卖。靠着口口相传,如今,赵勤的粽子不仅做到都江堰家喻户晓,且有来自北京、上海的顾客通过网上下单购买,只为品尝“都江堰味道”。

赵勤家从奶奶辈起就包粽子售卖,在朋友邻居之间颇有口碑,可是,多年来一直未取得突破。2019年端午节前夕,赵勤去到成都粽子一条街遍尝粽子之后,回家结合百家之长,开始试做蛋黄肉粽和麻辣排骨粽。经过反复试验,两年来,这两款特色粽子风格不变、味道不变,积累了很多新老顾客。赵勤介绍,店铺名九籽粽取自《乐府诗集》“折杨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有多子多福之意。品牌反响不错,实现了预期目标。

记者看到,蛋黄肉粽,蛋黄选土鸭蛋蛋黄,再配以精品五花肉,蛋黄20克、猪肉20克,以糯米为原料,再加上绿豆点缀,一颗饱满的蛋黄猪肉粽就做成了。而刚出锅的蛋黄肉粽,蛋黄出油翻沙,猪肉瓷实Q弹,味道非常有层次感。而麻辣排骨粽则精选上等精排,加入红豆。无论是猪肉还是排骨,都经过12小时以上的腌制并冷藏,所以口感既入味,又新鲜。

因为真材实料、货真价实,一上午,上门取货客人络绎不绝。家住附近的杨玉涵受朋友之托前来购买粽子、鸭蛋。“多年来,我都吃他们家的粽子,味道一如既往地好。”靠着口口相传,九籽粽远销西藏、北京、广州甚至台湾等地。万水千山总是情,一枚枚小小的粽子跨越万水千山只为抚慰更多人的乡愁。

价格:蛋黄猪肉粽、排骨粽6元/个。其余白味粽、红豆粽、腊肉粽价格亲民,1.5元至4元不等。

端午假期超市折扣力度大

在大润发超市二楼,粽子专区布局让人眼前一亮:进门处是高高昂首的“龙头”,长长的“龙舟”上搭载着各式包装、各种口味的粽子,五芳斋、梅香、冠生园等品牌任你挑选。

记者看到,礼盒装粽子在包装上更注重文化味道,如有“端午福运粽子”“臻情粽”“粽有好礼”“粽情粽意”等字样,包含着浓情心意、美好寓意,无论自食还是送人两相宜。据介绍,粽子价格总体比较亲民,且包装简易,返璞归真。

大润发超市客服经理任淑芹介绍,为了让市民过一个欢乐喜庆的节日,在大润发感受浓浓的粽香情和真正实惠,6月12日至14日,到大润发可享受超多分类商品5折优惠,有肉品包装冻品、熟食烤整禽类、洗护用品、厨房配件等,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在都江堰,民间一直有端午节女婿给丈母娘“送节”送粽子、鸭蛋的习俗。正在挑选粽子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过节就要有仪式感,家里老人、小孩都喜欢吃粽子,还要挑选给岳母‘送节’的粽子,今天特意来超市看看有没有什么活动。来到这里发现种类非常丰富,价格也比较合理,不同的口味都买一些尝尝。”

价格:根据包装的不同,价格从几十元到200元不等。

“孃嬢牌”粽子有家的味道

在都江堰,有很多孃嬢逢年过节都会包粽子送给亲朋好友,时间久了,“孃嬢牌”粽子在朋友间就出了名,这不,梁孃嬢在端午前又开始忙活了。

梁孃嬢称得上是位美食达人,过端午节时,她都会包粽子送给亲朋好友。在孩子的鼓动下,梁孃嬢开始购置食材,做起了爱心粽。一大早,梁孃嬢就准备好了粽子的“四大件”——糯米、粽叶、红豆、腊肉,配方比例全是多年经验所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是,梁孃嬢的花椒用的是颗粒饱满的整颗花椒,花椒、腊肉、红豆齐齐下到盆中,再倒入菜油,随着搅拌均匀,香味逐渐溢出。

梁孃嬢的粽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个大,每个平均有3两重。煮好的粽子,伴着油珠珠出锅,粽叶包裹的清香在拆开的瞬间扑鼻而来,咬上一口,盐味适中、软糯鲜香,是“家”的味道。

在梁孃嬢眼里,粽叶包裹咸甜,家能包容心酸,能在家亲手包粽子过端午,就是属于她的节日仪式感。而若你有幸吃到梁孃嬢的粽子,那一定装满了孃嬢美好的祝愿。

温馨提示:提前预定,10个起售并自提。20个以上都江堰2.5环内免费配送。联系电话:13551135119(邓先生)(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告别“爬楼时代” 迈入“电梯时代”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