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2021年6月12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保护浓厚社会氛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报特策划《非遗里的都江堰》专栏,选登非遗故事以飨读者。
一块木头,埋藏在地底,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如何读懂它们便成为匠人与之的神秘对话;匠人的解读和再度创作,便是赋予木头以生命,用艺术彰显生命的温度和力量。
2020年,灌县木雕相继被列入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记者采访了制作工匠何飞和他的继父蒋少林,父子俩用一把把刻刀,倾尽心力,拂去岁月的风霜,留下艺术的精魂。
赋予木头以生命
何飞的顺奇自然根艺馆位于玉堂街道青城山大道路边,与两年前不一样的是:门口挂了一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灌县木雕的牌子,馆内陈列展示的木雕作品更丰富了,奖牌证书明显增多了,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块牌匾摆放在显眼处。
2019年,何飞获得都江堰工匠荣誉称号,记者为此作了采访报道。两年不见,他的技艺和作品有了明显的精进。用何飞的话说:“成功申请非遗表明社会对你的认可,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
开门见山,拿作品说话。2020年1月,何飞在四川省首届“五匠+”乡村艺人技能大赛上,凭借一幅《夏荷蜻蜓图》从200多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何飞说起当时创作、获奖的感受,仍难掩激动,“当时从接到参赛通知到报送作品,只有短短8天时间。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从确定主题到选料,再到大刀阔斧地打大型、精雕细琢,何飞可谓挑灯夜战、废寝忘食,为这幅作品注入了灵魂。近看《夏荷蜻蜓图》,整体造型和谐统一,荷叶微卷,几枝荷花亭亭玉立,一对鱼儿游弋其间,点睛之笔是一只蜻蜓“飞来”落在荷苞上。其动静相宜,寓意美好,有着较高的审美情趣。
馆内一件头像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饱经沧桑的脸庞上有着温柔和慈祥,而头上缠绕着几圈帕子显示这是位羌族老者。何飞说,他给这幅作品命名为《父亲》,里面杂糅了自己父亲的形象。父亲为儿女一生操劳,他们额头上的道道沟壑装满了岁月沧桑,但是,看到儿女成长,他们虽辛苦却也欣慰。令人动容的是,老者虽老,可眼神晶晶亮亮。何飞说,这是他的神来之笔,当完成这幅作品与之面对面对话的时候,他一直思索如何让作品形神兼备。那就是在眼睛上下功夫。经过艺术手法处理的黑眼珠立时让老者散发出生命的光亮,人生的积淀长在骨子里、智慧刻在风霜里。
何飞的木雕作品,有丰富的人物肖像,有灵动的动物,还有栩栩如生的植物,而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根据木材的材质、纹理进行创作雕琢,依形就势。任何一件木头,到了他的手上,他都会赋予其生命,把它雕琢成为一件艺术品。
细节之处见功力
每次坐在作品面前,何飞都会闭目沉思几分钟,久而久之,这仿佛已成为他和木头之间对话的一种方式,“只有想好了要怎么做,我才开始动刀。”每一刀都是慎重,每一刻都是思量。
何飞最近接了朋友委托的一件作品。朋友只发过来一幅图片,照片上是一只公鸡、母鸡和一只小鸡仔一家三口在竹椅上享受温馨时刻。历时一个月,这件作品整体雕刻已完成。鸡爸爸高大威猛,身高略矮身形圆润的是鸡妈妈,它的背上背着鸡娃娃。作品取名为《全家福》,传递的语言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而何飞还在原有图片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在边缘处添加了一只小鸡仔,刚刚脱离母亲翅膀的小鸡仔怯生生地望着四周,好奇又畏惧。整件作品,惟妙惟肖。让人更为惊叹的是,明明是木雕作品,何飞却雕出了竹制品的感觉,竹椅的腿、竹子的节、竹椅背的镂空都一一再现。所以,当何飞向记者展示朋友发过来的图片时,让人恍惚,分不清是先有作品还是先有图片?竟如此生动,完美再现。
从一整块木料到刀砍斧削,再到精雕细刻,除去需要借助大型的切割机之外,其雕刻工具就有几十种之多,不同尺度的凿子凿出不一样的深度。何飞继续对《全家福》作品进行细节处理。“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圆刀排列、平刀切削……木雕的魅力是其他材质无法达到的。纯手工耗时特别长,花几个月做一件东西很正常,细节处见功夫,正因为这样才更珍贵。”何飞一刀一式、一丝一毫揣摩构思,在片片木板和块块树根上,倾注对木雕艺术的痴迷。
“刚学习木雕时,只是简单地想学一门手艺,作为谋生的一种工具。但是,经历了对木雕的了解、交流、对话,我逐渐与木头成为朋友,开始懂得如何‘读懂’它。”在与木雕的交流中,何飞逐渐掌握了木头的语言。“如果你想拓展和深化你的创作,使艺术品趋向高层次的成熟和完美,就必须着眼于事物内部结构的规律,从里面开始塑造它们。”随着经验的加深,他雕木时,与木雕沟通也更加深入。何飞说,木雕就是把木头变成活的生命,因势造型,因材施艺。
传承之中守匠心
今年28岁的何飞,一张娃娃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成熟中带着一丝少年气,很难想象他已经接触木雕12年,丰富的经验让他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坚韧和沉着。他的努力和创新,也得到继父蒋少林的肯定和认可,“他天生适合干木雕,有天赋,雕得比我好。”何飞、蒋少林,这两位“半路”相遇的父子,亦师亦友,彼此鼓励又相互“挑剔”,真可谓是“完美搭档”。
蒋少林从事木雕几十年,他采用的是传统平面雕刻法。而何飞在传承其技法的基础上,再结合时代审美,挑战的是立体雕刻法。“根据木料原本的模样顺势而为,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审美眼光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即用最少的刀,展现最多的内涵。很多时候,需要你自己去悟。” 为此,何飞经常把自己“泡”在木料间,用心观察,时时感悟。
父子俩常在一起讨论,蒋少林的人生阅历比何飞丰富,观察细致,他常常给何飞以指导,“老屋作品,既然展现老屋的破旧,那么窗框经过岁月的风化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近几年,何飞先后取得一系列成绩,被授予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雕塑类);2018年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人物;2019年春节期间应邀参加我国驻迪拜总领馆举办的“欢乐春节”庆祝活动;其作品被国内外木雕爱好者收藏。2019年年底,江西、河南的两位年轻小伙从网上得知何飞的故事后,不远千里投奔学艺,何飞也倾心相授。
但是,手工雕刻是个细致活,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天分和勤奋。从去年至今,因为受疫情影响,何飞外出参展的机会少了很多,市场销量也随之下降,这也给何飞带来不小的挑战。可是,既然干了这行,爱了这行,就要一直干下去。何飞说,他也借此机会沉淀自己,今年时值建党100周年,他想用自己的作品为党献礼。他目前正在构思一幅“熊猫入党”的作品,预计8月份完成。
为了将木雕这项非遗推广开来,何飞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比如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部队展演等。最近,他正在筹备建设灌县木雕非遗传习基地。“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只有不断创新赋予其生命,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走得更长远。”何飞说。(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