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些应节的物品,古语谓之“节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节物虽已退出历史舞台,却会在诗、词、歌谣等文学作品里留下痕迹,如果我们不稍加了解,便无法看懂这些作品。
端午与节物
宋代的端午节物相当丰富,可谓琳琅满目。《东京梦华录》:“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菓子、糉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糉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会。”香糖菓子,似将紫苏、菖蒲、木瓜切丝,然后以糖蜜渍之而成,又称“端午果子”;或以诸丝入盐,曝干,谓之“百草头”。水团,又名白团,用秫粉包白糖,以香汤汆之;或杂五色,做成人、兽、花、果之状,曰五色水团。
倘若不理解上述诸物,那么下面这些韵文就读不醒豁。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词:“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释梵琮偈颂:“今朝正当端午节,衲僧倒用真妙诀。转圣作凡,点金成铁。却把山茶,以替竹叶。角黍满盘,菖蒲细切。虽然俗气未除,也要大家暖热。百草头边,艾人懽悦。”陈达叟《本心斋疏食谱》:“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张耒《端五》词:“水团冰浸砂糖裹。”或隐或显,这些抑扬顿挫的句子里,都自然而然地穿插着古人习以为常的端午节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中兴乡流传着《端午天师会歌》。其一曰:“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提菖蒲剑,降魔万万五。”其一曰:“五月端阳雄黄酒,泥鳅黄鳝不敢走。各家门前悬蒲剑,四害五怪脚杆抖。”收录这两首歌谣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成都市灌县卷》注云:“灌县民俗阴历五月初五为天师会期,要抬起张天师神像出游以避邪镇妖。”实际上,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民谣,如“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等等。《端午天师会歌》被采录入书的年代虽晚,但其中涉及了一些传统的端午节物,颇值得说道说道。
天师与艾虎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画天师”条曰:“《岁时襍记》: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头,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彭大翼《山堂肆考》皆作“须”,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作“鬓”。参看苏轼《端午帖子·夫人阁四首》之三:“千门结艾鬓髯张”);同条又引“艮斋先生魏元履词云:‘挂天师,撑著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辟惵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这大概是天师骑艾虎最早的出处。同卷“结艾人”条曰:“《荆楚岁时记》:荆楚人端五采艾结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同卷“掺艾虎”条曰:“《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戴在哪儿?当然是头上。故王诜词(失调名)云:“偷闲结个艾虎儿,要插在秋蝉鬓畔。”
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云:“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虎头,或许也是以艾与百草缚成。赤口白舌尽消灭,就是赤口上青天的意思。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在《梦粱录》等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翔实的记叙:“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以五色綵丝。或以菖蒲、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盘中,围以五色蒲丝,剪皮金为百虫之像铺其上。却以葵、榴、艾叶,攒簇华丽。或以綵绒杂金线缠结经筒、符袋,互相馈遗。僧道以经筒轮子、辟恶灵符分送檀越,而医家亦以香囊、雄黄、乌发油香送于常所往来者。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之像,或硃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揭之楹间。或采百草以制药品,觅虾蟆以取蟾酥,书‘仪方’二字倒贴于楹,以避蛇虺。”
由上引可知:早先,艾人是艾人,天师是天师(或为画像,或为泥塑,或为草编),艾虎是艾虎,互不相混。后来,有所谓“天师艾虎”(明佚名撰、清常茂徕订、民国十五年刻本《如梦录》:“天中时,卖天师艾虎、朱砂、雄黄、鲜艾、菖蒲、油馓、粽子、百锁、排线。”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 妇女小儿多以锡及磁石制为各种花兽,以彩丝贯之,系于项下,名曰百锁。”排线殆即彩丝),也许是被编织为天师骑虎之状(草编、泥塑),抑或是被刻、绘成天师驭虎之形(画像)。
为何是虎,而不是其他兽类呢?《风俗通义》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曰:鬼魅入虎口。
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皇太妃阁》诗之三有句云:“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縈尧母门。”此“天师艾”不知是指天师画像,还是草编天师或泥塑天师,还是鲜艾?姑且存疑待考吧!
菖蒲剑与雄黄酒
关于端阳怎么过节,道光《缙云县志》、光绪《处州府志》作了同样的记载:“食粽与蒜,饮雄黄酒,插艾旗及菖蒲剑,午时采百草煎汤沐浴。”其中菖蒲剑和雄黄酒,《端午天师会歌》也有提到。
菖蒲剑,简称“蒲剑”,实即菖蒲叶。其形细长如剑,一名“水剑”,旧俗于端午挂在门上,谓可辟邪(今天有些地方仍在延续此俗,比如都江堰市)。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端午帖子词》其二云:“綵丝缕缕称延命,蒲剑青青说辟邪。”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云:“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而讲得最为详细者,当数顾禄《清嘉录》:“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古称邪、鬼、不祥,今云四害五怪,含义差不多。
唐时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谓之菖蒲酒。清代五日,“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换言之,即“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黄饮之”。于是,又有了“雄黄菖蒲酒”之称(以上引文均见《清嘉录》卷五)。前人相信,此酒不仅能让“泥鳅黄鳝不敢走”,还可“以避蛇虺”,就像白蛇传的经典桥段那样。(林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