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改革创新、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取得了显著成效。用都江堰民政人的话说:“ 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必须牢记‘为民’初心。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编织好一张‘安全网’。”
回顾:一路走来的足迹
民政工作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行政管理工作。在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简单地向记者介绍了我市民政工作的历史。据介绍,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4月设立民政科。1951年3月县政府设劳动工作机构,与民政科合并办公。1979年12月20日,民政与劳动分开,民政局成立,下设办公室、优抚股、退伍安置股、救济股。当时民政机构主要负责人事、地政、户籍、选举、卫生、行政、救灾、优抚、优待、保育、各种社会救济、婚姻登记及礼俗宗教、劳资及佃业争议、社团登记、取缔赌博、盗窃、缠足吸禁烟禁毒以及其他有关工作。2019年4月,根据市委机构改革的要求,对民政职能进行了细化,内设6个科室:办公室、社会救助科、规划财务科、社会事务科、社会福利科、基层政权和社会工作科(挂社会组织管理科牌子),下属事业单位:民政执法大队、市殡仪馆、市救助站、市统筹城乡敬老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市社会福利院。
市民政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省、成都市以及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聚焦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最基础的社会治理和专项行政管理职责,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宗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从无到有,全市现有41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85个登记类社会组织,691个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工作覆盖面不断延伸到社区发展治理、社会政策推行、居家养老、婚姻家庭、社会救助等方方面面,为社会和谐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荣获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地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建成了成都市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实训基地,以及中国社工协会“民族社会工作组织奖”和“民族社会工作先进集体奖”等殊荣。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为全市25850人次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护理、基本养老服务;为全市1930名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7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1个社区养老院;挂牌成立“成都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都江堰培训中心”,先后举办3期专业培训,培训专业护理人员300余人,同时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试点工作,为老年人提供社区看护、康复理疗、日常照顾、认知障碍等多样化及个性化服务。
救助:让困难群众更有尊严
“让每一个困难群众生活幸福、更加有尊严。”这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49岁的何先生是一位残疾人,目前租住在幸福街道翔凤桥社区阳光新城。虽然家庭贫困,但他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他对记者说:“我很早就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加上各种慢性病,失去了劳动能力,面对疲惫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我一度感到很绝望。幸福街道和民政局的同志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为我办理了低保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还经常来慰问我,和我交心谈心,现在的我能享受到各项政策,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困难群众,我们建立了一套主动发现和救助机制,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让他们能享受到各项补贴,切实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还会定期走访,了解实际情况,确保每一位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在何先生的身上,记者看到了坚强与乐观,他动情地说:“他们为我送来了温暖的阳光。我虽然残疾,但也要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培养成才, 让她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以后能够回馈社会!”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民政局累计发放困难残疾补助11139人次、保障金额达241.1万元;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助34488人次,保障金额达290.75万元。
适老化改造:让特殊群体更幸福
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难免有生活起居方面的问题,通过适老化改造,老年人的生活更方便了。家住蒲阳街道爱莲社区爱莲馨居21栋的付奶奶视力为重度受损,日常活动困难 。市民政局和委托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针对她的身体状况以及居家环境制定详细的方案,为她送来了带坐便器的手推车、拐杖凳、防撞条、防滑拖鞋、智能定位手环等适老化改造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其居家生活、外出活动的安全系数。现在的付奶奶逢人便说:“现在的政策就是好,现在我的生活方便多了!”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适老化改造,具体来讲,就是对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关键部分和功能区进行改造,如地面防滑处理、墙体安装扶手、卫生间加装助浴椅等;同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配备助行器、助听器、穿衣板、护理床等对老年人丧失的生理功能进行补偿、代偿;还有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家庭配备紧急救援呼叫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应,同时避免老年人受到人身伤害。”
去年以来,市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适老化改造项目。初期,第三方机构工作人员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逐一入户,对每一户需要进行改造的家庭进行详尽的摸底调查,从改造对象的身体状态、精神状况、居家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一户一档”的服务方案,然后再从环境改善、辅具配备、智能化设备等方面对对象家庭进行针对性的改造。
此外,市民政局根据《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财政局关于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实施(敬老院)护理型床位改造工程的通知》精神,加大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的改造力度,强化失能、部分失能人员的兜底保障工作,共投入348万元对蒲阳第二社会福利院、市社会综合福利院232个床位进行改造。截至目前,设施设备采购工作、装修工程项目均全面完成。
助餐服务:让老人暖心更暖胃
曾几何时,老年人就餐不便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来到灌口街道的一个老年助餐点,见到大厅里人头攒动,志愿者们正耐心地为老人们分发碗筷、盛菜盛饭。就餐间隙,老年人们还一起拉拉家常,拉近邻里情。一位老年人说:“这里的菜干净卫生,符合我们的口味。我们老年人就餐再也不愁了!”记者了解到,附近居住着不少独居、空巢老人,老年助餐点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就餐问题。据了解,每天中午都有许多老人前来就餐,80岁以上老人和特殊困难群体每餐只需付8块钱。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地满足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就餐需求,我市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长寿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了“城区15分钟、郊区30分钟”助餐配餐服务网络。
去年以来,按照“中央厨房+长寿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的服务模式,我市投入资金39万元建设老年人助餐点7个,分别位于银杏街道高桥社区和惠民社区,幸福街道岷江路社区和永丰社区,灌口街道蒲阳路社区、南桥社区及建兴社区,目前已全部建成并验收合格。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属地社区委托第三方机构或个人运营管理,对本市户籍的散居特困、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计生特殊家庭和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就餐补贴。
慈善:让爱不再孤单
家住玉堂街道的小朋友梁某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癫痫、多动症等多种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会不受控制地把头往墙壁、柱头等地方撞,经常头破血流,着实让人心疼。梁某父母离异后,母亲从未照看过孩子,全由奶奶照顾,家庭经济困难。针对梁某家庭的特殊情况,考虑到梁某家庭居家环境较差,市慈善会链接社会爱心资源为该家庭进行局部功能性居家安全改造,半个多月居家环境改造完成施工。梁某的奶奶说道:“太感谢你们了,经常来看望我们,关心我们,还帮助我们修补房屋,给了我们很大的生活信心!谢谢!”
据了解,这样的关爱行动还有许许多多。去年以来,市慈善会共收到捐款330.40万元,支出1075.94万元。“一元捐·温暖都江堰”项目资助98人次、资助金额25.60万元;“传递烛光点亮希望”项目资助58人次、资助金额38.33万元;阳光救助项目资助131人次、资助金额23.53万元......市慈善会将继续聚焦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各个角落,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慈善服务覆盖城乡社区各个角落,让我市慈善氛围更加浓厚。
市民政局作为承办省、成都市和我市三级民生实事较多的职能部门,勇挑重任,全力为民生兜底,让民心更暖。都江堰民政人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扎实工作、勇于奉献,把温暖送进了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