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06/25/009953.html

等待处理…

一次次“蝶变” 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本报记者 缪英
点击量:65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名医坐诊林盘诊所,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实现就医;四川省、成都市多位专家下沉,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三甲医院同质化服务;软件改善了,硬件配套设施也跟上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也迈入“快车道”,正不断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强着人们的幸福感。今天,让我们从机构变迁、专科建设、诊疗服务和建设成果等方面,为您呈现都江堰卫生健康事业走过的辉煌历程。

 

机构变迁:从小诊所到大医院 让群众看病越来越方便

近日记者了解到,市人民医院二期建设项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预计2022年6月交付使用。该项目和现医院仅一路之隔,为畅通就医途径,两个项目之间将架设一座人行天桥。据了解,二期项目建筑面积24935平方米,配备体检中心及行政综合楼,行政综合楼将设置特需病房、国际病房,配置高级医疗人才和硬件设施。

翻开市人民医院厚厚的院志,发现它有着不平凡的履历:1939年12月,市人民医院前身——灌县卫生院悄然诞生,是仅有20名职工、3张简易病床的小诊所;1957年更名为灌县人民医院;1988年5月20日更名为都江堰市人民医院;1997年12月8日,医院被正式列入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认定的网络医院;2010年12月28日,中国水电十局医院与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整合为都江堰市人民医院,2020年2月23日,四川省卫健委公布评审结果,市人民医院成功晋升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列,标志着医院在医疗、技术、服务、保健、科研、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迅猛发展。

市骨伤专科医院位于玉堂街道中兴,有着70年的建院历史。经过不断发展,尤其是2008年后的两次升级扩建,目前医院占地面积20余亩,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开放病床近200张,卫技人员达120余人,为骨伤病患提供了专业骨伤治疗和康复服务。骨伤科主任刘进作为医院骨伤专科的老前辈工作已经有30多个年头,他说:“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近年来,医院坚持中医为主的立院之本,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通过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结构优化,训练有素、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截至2020年底,我市已建成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完成玉堂卫生院迁建和柳街、虹口、青城山、中兴卫生院扩建,完成23家基层医疗机构维修改造,新建公有化、标准化村卫生室137家。让市民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家门口就医”的基本医疗格局。

专科建设:名科名医遍地开花 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

每周六上午,青城山镇卫生院名医工作室外都排着长队,市人民医院张大铮博士后在此坐诊,吸引很多患者慕名而来。2017年,年仅35岁的张大铮在青城山镇卫生院建立全国首个基层中医博士后工作室,除接诊患者外,他还负责带出一个中医团队。他从最擅长的过敏性疾病入手,开展中医药免疫干预治疗,以过敏性鼻炎、咽炎、结膜炎为优势诊疗病种突破口,逐步打造青城医学品牌。如今,工作室既服务了本地患者,还吸引甘肃、青海、重庆、新疆、西藏等全国范围内的外地患者前来就医。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重点专科建设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和品牌,是老百姓评价医院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以来,市卫健系统以重点专科建设夯实医院特色优势,更好地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国家级中心5个,省级重点专科7个,成都市重点专科4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达到四级甲等标准。

以市人民医院为例,国家级胸痛中心一直是该院的金字招牌。自2017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通过不断提升获得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认证,综合救治能力达到国家级标准和水平。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血管内科主任何丹,带领彭静、马敏等优秀医师,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如今胸痛中心通过整合院前急救、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学科优质医疗资源,流程优化、治疗优化,形成区域救治网络,实现院内外和院前的无缝隙救治对接,最主要是缩短患者的确诊时间,降低患者死亡和再次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疗服务:人才涌入设备升级 全面提升“软硬实力”

在群众眼中,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目的,还是不断提高诊疗和服务水平,能给患者看好病,才是真正的硬道理。随着医疗卫生系统设备的持续更新换代,从业人员高学历比例和专业水平越来越高,我市卫生健康系统的诊疗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市人民医院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培养,鼓励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毕业后给予学费报销。医生读博期间原福利待遇不变并给予一定补贴。取得博士文凭后,再给予奖励。并按我市引进人才待遇,入住专家楼。这个激励机制对中青年医生有很大激励。医生不仅通过读博提升了能力,还把导师资源带回医院,是县级医院链接医疗圈大咖的重要渠道。

除人才之外,都江堰医卫事业的“硬实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由以前的简单器械到今天的先进现代诊疗设备,诊疗能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市级医院能开展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心脏支架植入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房颤和室性心率失常射频消融术、颅内动脉夹闭术、介入取栓术等高难度手术、项目。在服务环节,各医院也在不断创新门诊流程管理和优质服务体系,简化门诊流程,完善规范门诊叫号系统,积极推行预约诊疗,同时开通自助服务系统、“微信支付”等平台,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建设成果:卫生健康事业硕果累累 医联体模式带动医疗水平提升

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20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省级技术评估。创建国家卫生镇3个、省级卫生镇4个、省级卫生村69个、省级卫生单位22个,改厕25609户。启动健康城市创建,已成功创建健康乡镇3个,健康社区13个,健康单位44个。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市的卫生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引进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172人,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7427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3.4人、注册护士达5.0人,分别较2015年增长20.14%、32.28%。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室1个,拥有国家、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医学领军人才4人,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名老中医22人,评选“古堰名医”36人。

与此同时,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市中医医院建成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市有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成都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专病3个,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道医养药流派工作室1个。实施国家、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13个。市人民医院荣获全国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均设置特色中医馆和中医角。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卫生应急工作成效显著。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在全域成都率先建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强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及时处置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突发传染病疫情。完成重特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及世界警察运动会、双遗马拉松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任务。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市卫健局紧扣“两个率先”大局,紧紧瞄准“奋力提质创优、锻造精进卫健”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快推进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推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市经济、民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市、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部署会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