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市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回眸发展之路,文化拓荒年代“十女办学”的教育精神激励人心。作为教育先驱,她们为都江堰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那份艰苦办学、甘为人梯的教育精神依然在都江堰的山水之间迸发着耀眼的光芒。如今,都江堰教育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舍变美了,师资更强了。基础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开放合作纵深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区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呈现出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良性态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目前,都江堰教育正向着全力打造成都区域性教育高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传“十女办学”精神 甘为人梯育桃李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响应全国扫盲运动,都江堰市10名女知识青年徒步来到龙溪乡(现龙池镇)耕读办学,由此拉开“十女办学”帷幕。她们艰苦办学、甘为人梯的教育精神曾轰动全国,成为我国第一批进入高山深处的扫盲先驱。“十女办学”作为都江堰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虽然早已尘封于岁月,但这种艰苦办学的精神一直得以弘扬,记者走进距离市区20余公里的“十女办学”所在地和龙池小学后,深有感触。
“十女办学”所在地位于龙池镇南岳社区,是龙池小学前身,2008年重建后迁址到龙池镇栗坪社区。为弘扬当年艰苦办学的宝贵精神和展现当地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南岳社区村委会特创建“十女办学”展览馆,让来访者重温当年那段艰苦的岁月。据南岳社区居委会委员仰凌燕介绍,当年,他们这里的教育非常落后,基本上都是文盲,她感慨到:“因为不识字,连村干部去城里开会还闹了走错男女厕所的笑话。后来多亏有志青年到我们山区耕读办学,才有了享誉全国的‘十女办学’优秀事迹。因为吃过没文化的亏,从那以后,我们龙池山区的人们开始格外重视教育,即使家长再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们上学读书。”
据了解,当年“十女办学”之一的徐安秀老师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龙池山区的教育事业,她还担任过龙池小学的校长。在她的谆谆教导和严格执教的影响下,龙池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他们通过读书纷纷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有一部分学生,深受前辈们影响,选择成为了一名扎根山区的老师,献身教育事业。在龙池小学,记者见到了校长杨永祥,他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十女办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代人,龙池小学培育了不少敬业奉献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有的走出大山,到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还有的仍然扎根龙池热土,继续传承与发扬‘十女办学’之精神。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冯敏清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也曾是徐安秀校长的学生。”
冯敏清从1986年开始在南岳村小代课,后来通过进修于2004年转正,已在龙池小学坚持执教30余年。她的学生中,本科、硕士、博士的都有。她回忆说:“在龙池教书这么多年来,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在这里启蒙,出去后考上了好学校,我内心就非常欣慰。”
校舍旧貌换新颜 设施设备配套全
近年来,都江堰市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极大改变,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课堂。如今,生活在都江堰市的人们不禁会感叹,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的确,2008年后,都江堰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60余所,但每所学校的建筑风格却各不相同,明亮坚固的教室,宽敞的运动场,各种前沿设计展示出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如此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接受艺术与文化的熏陶,简直是种享受。
走进北街小学,一条3000多平方米的连廊十分的特别和显眼,这个连廊把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和体育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提高了食堂等建筑的使用效率,而且就算是雨天,孩子们在不同建筑间穿行也不会被雨水淋湿。
进入教室,更是明显感受到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巨大投入。每个教室都有高速宽带网络接口,不仅有校园广播,还有一台大屏的液晶彩电,大部分教室还配备了投影仪。除了常规的教室外,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多功能厅、计算机房、语音教室、自然常识实验室、心理咨询室、体育馆、食堂等一应俱全,学校还建有400米标准运动场,各种大型运动会都可以在这里举行。在此执教30多年的老师吴勇目睹了学校旧貌换新颜的全过程,他说:“以前上课就只有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哪像现在又有PPT,又有视频,现代教学早已从单一的传统课堂转变成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智慧课堂。”
强师资队伍建设 特色教育绘蓝图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沐浴党的光辉,一幅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都江堰教育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都江堰教育人以“名师名校聚集,优质高位均衡”为目标,以“打造大成都区域性教育高地”为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启动实施名师名校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了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推进了都江堰教育的特色发展。
其中,都江堰中学作为全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秉承“为国育才,造福桑梓”的办学宗旨,践行“以人为本,拾阶而上”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2018年,都江堰中学成功创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几代都江堰教育人的“国重梦”得以实现。就职于该校24年的四川省特级教师沈西德深有感触地说:“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学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年来,学校非常注重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常通过老带新、梯级培养模式、教研活动等对教师进行培养,增强教师专业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素质培养。”
据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桦介绍,在都江堰市,不仅都江堰中学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全市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他说:“我们正引导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走在特色发展之路上,柳街中学和柳街小学‘诗歌教育’、玉堂中学‘射箭’、青城小学‘太极’、蒲阳中学和蒲阳小学‘校园足球’、石羊小学‘排球’、崇义小学‘衍纸艺术’、聚源小学‘陶艺’、天马学校和七一青城山学校‘书法’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真实描绘出了都江堰教育的特色发展画卷。”
在全市教育发展的大潮中,各学校创先争优,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友爱学校、聚源小学跻身“成都市新优质学校”行列,至此全市有15所学校获此殊荣;北街小学、友爱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另有5所学校荣获“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作为百年名校的北街小学教师秉承李冰治水的精神,始终走在教育科研探究的前沿,先后培育了3名省特级教师,1名成都市特级校长,7名成都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7名本市学科带头人;光明团结小学在创建“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及名校集团帮扶等方面成效显著,正助推课堂变革与转型,逐步实现学校高品质办学目标。
多年来,都江堰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连年提高。2013年,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近年来,我市中考成绩整体位居成都市郊区新城前列,迈入第一方阵行列。全市中小学校素质教育评估合格率达100%,全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段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7.74%。我市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人数连年攀升,从2011年1258人上升到2020年2250人。据了解,我市继引进公办学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树德中学、成都市第三幼儿园都江堰分园,以及都江堰市嘉祥外国语学校、金苹果幼儿园、万汇国际学府等民办学校后,逐渐形成了公、民办学校共融共生的良性竞争格局,有效改善了都江堰教育生态。
李桦表示,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继续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继续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彰显教育特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报记者 黄代凤 文/教育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