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07/06/009974.html

等待处理…

呷巴乡铁索村:产业连通致富路

点击量:51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呷巴乡铁索村位于国道248线路边。从新都桥镇沿甘孜州九龙县方向一路行驶,窗外风景飞速变化:宽阔的河谷,高大挺拔的树木,绿茵茵的草场和青稞地……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切景象如被镀上了金子般闪亮。面对神奇的自然,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我们沉醉在高原河谷的旷达和辽远之中,久久失神。

到达铁索村,这里风景秀美,二层藏式小楼林立,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因为产业带动,如今已转换面貌,阔步走在致富路上。

从无到有

创新形式 以产业促支援

与水桥村、各日马村发展旅游产业不同,都江堰市在铁索村探索出了“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的方式。以前,铁索村村民因生产观念落后,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都江堰市邀请农业专家充分调研,引进龙头企业,投入支援资金1100万元,在铁索村建立了康定折西片区第一个大棚蔬菜基地和藏香猪养殖场,成立索桥蔬菜种植和民顺藏香猪养殖2个专业合作社。

铁索村驻村队员宾艳告诉记者,要在青稞地里浇上水泥铺路、搭棚子种菜,铁索村的村民原本是不同意的。2017年9月,兰天雪任副领队的都江堰市支援工作队进驻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反复推敲,最终争取到村民的同意,形成了发展方案:组建蔬菜基地,以特色产业扶贫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在高原上种植大棚蔬菜,在康定市还是第一次。能不能成功,一开始大家都没有信心。直到真实看见首批蔬菜成功采摘,销售额达到30万元,村民们开始转变观念。

“当时还在铁索村培养了几十个技术骨干。”宾艳说,靠土地流转、在基地务工,解决不了长久的问题。让当地农户学会技术,变输血为造血,才是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从有到强

理念转换 村民增收致富

“今天我太高兴了,因为我拿到了4000多元的分红。”今年3月下旬,在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的分红现场,村民布衣手拿一叠钱,言语间难掩激动和喜悦。当天分红现场,14户贫困户获得分红资金共计56000余元。接过“分红款”的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切身感受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红利。大家纷纷表示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不仅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也温暖了他们的心。

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阿布说起村民的前后变化,嘴角止不住上扬,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蔬菜合作社。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铁索村将300亩高原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由合作社承包经营,村民既有土地流转的分红还有打工的纯收入。

来自成都的文永林已承包种植蔬菜两年。走进蔬菜大棚,大面积种植的冰菜长势良好。据了解,冰菜又被叫做冰叶日中花,是一种比较新奇的蔬菜,外观漂亮,茎和叶上长着一种看起来就像是水珠的泡膜,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冰晶一样剔透。

文永林介绍,依靠铁索村优质的自然资源,采用无污染绿色种植方法,他的冰菜热销到成都各大市场。“我隔一天就采摘一次运往成都,每次约一两千公斤。”

都江堰对口支援带来一连串优质效应,引进产业,交通便捷了,村民的理念也转换了。都江堰市对口支援支持的1000亩标准化黑青稞种植基地已见效益。“过去,村里的道路都是土路,交通十分不便,黑青稞也卖不到好价,只能自己吃。”阿布称,自村里通了水泥路后,许多企业前来收购黑青稞,收购价达到了2.8元/斤,比市场价高出了0.5-0.6元/斤,大家种植青稞积极性高涨。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以及“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铁索村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村集体经济,达到解决老百姓长期就业、青稞销路畅通、持续增收奔小康的目的,让当地的黑青稞从过去自食自用变成了“摇钱树”。据悉,2018至2020年,铁索村老百姓共计分红达336000元。

采访期间,听到机声隆隆。铁路十八局正在呷巴乡施工,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去打工,每天工作8小时有200元的收入。如今,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有部分村民也开始向旅游业转型,开起了农家乐、帐篷接待等。村民扎西尼玛告诉记者:“如今,村民们每年各项收入加起来比之前翻了几番,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