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玛花是杜鹃花的彝语名,又名映山红,有迎客之花的美誉。花色洁白中透着粉红,被称为“高山玫瑰”。索玛花不仅盛开在大凉山的土地上,也盛开在凉山彝族人的精神原野上。
对于援彝3年的陶启冬来说,索玛花也是他心中的最美之花,一遇见便爱上,从此他以索玛花为微信头像。从2018年6月援彝以来,他的真情和汗水倾洒在大凉山上,助力脱贫攻坚、谋划乡村振兴,陶启冬用心浇灌的“索玛花”越开越艳丽。2021年5月底,陶启冬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回想3年来的援彝之路,他的心中有不舍、有牵挂,也有自豪和骄傲。正如歌曲《索玛花开》唱的一样:“索玛花年年开放,女人们的口弦只流淌忧伤……有人来这里,改变了往日的模样;有人离开时,闪烁着幸福的泪光。”
脱贫攻坚是共产党的民心工程
5月的布拖县,常是蓝天白云,天空是纯正的深蓝,云是大片的白云,它们深邃高远,又仿佛触手可及。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下工作,陶启冬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愉悦,更舒畅的是:看到一栋栋新居整齐排列,洁白的墙面、崭新的琉璃瓦,还有入户微菜园和小院坝,户户都有水泥路相连。路的尽头,有村民正在田地里劳作,看到他都会打招呼,说一句“卡沙沙,卡沙沙”(谢谢)。这时,他的心底就涌起骄傲和自豪。他跟当地老百姓、同事、朋友交流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脱贫攻坚好啊,这是共产党的民心工程。”
2018年6月,都江堰市卫健系统选派6名医疗骨干,深入凉山州的昭觉、金阳、普格和布拖4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工作。陶启冬被分配到布拖县特木里镇四且村。他原想的是利用医学专业之长服务于当地老百姓,没想到,却根据安排做了一名“四治”专员。“四治”专员,就是“打虎”队员,控辍保学、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宣传生育政策。就这样,陶启冬做了一颗螺丝钉,“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扎根。”
陶启冬往往在烈日当空或雨雪天,或是避开农忙时节,早晚村民在家时入户开展走访。“烈日下,风雨中,泥泞里,一早一晚,我常常在这些居民在家的时段进行入户走访。路走多了,鞋也就破得快,腰疾发作,也只能忍忍。路上自己摔倒过,流过血,受过伤。”回忆走村入户的经历,陶启冬说虽然辛苦,但是都值得。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贫困群众,用脚步丈量与群众间的距离,陶启冬用真情、实情温暖他们,帮助他们。
就这样,3年来,陶启冬除综合帮扶外,勤勤恳恳做好“四治”工作,和众多援彝干部一道,为大凉山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在四且村,每家都有安全住房,窗明几净,沙发、柜子、电视等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干净整洁的厨房代替了火塘。村民木惹各一家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农家小院里非常满意,她的爱人已病逝多年,她身体不好患了大病,可她说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扶贫工作组来了,不仅让我们搬进了新家,还给我们提供免费种牛和鸡苗让我们农民搞养殖,我们一家今年增收上万元。”
自学成才 磨砺成生活达人
陶启冬和众多援彝干部一样,大家都争做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为了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他还学会了简单的彝语,吃饭、喝水、谢谢等生活用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慢慢地,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
四且村经常缺水,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陶启冬和其他干部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寻找清洁水源。面对任何恶劣的环境,陶启冬都毫无怨言,且还激发了他的生存能力,他无师自通学会了多项本领。
第一次回都江堰市返回四且村的那晚已是晚上10点,陶启冬发现,门锁生锈了,怎么也打不开。那是个月夜,趁着月光,陶启冬找来东西撬门,他用拿手术刀的手撬起门来也毫不含糊,用上杠杆原理,一点点地将门撬开。虽然折腾到半夜感觉有点累,但他很开心,毕竟那一夜能躺在床上睡觉了。门撬了还得维修,下次,他就多长了个心眼,回都江堰时就往锁孔里滴几滴食用油,此后再没有被堵上过。
冬天,水龙头冻住,他就将冰冻的存水或外面的雪融化,以解决吃水问题。为了减少日常开支,他学会了播种和在花盆里种菜,经他一捣鼓,每天一顿的面条里总能见些绿。他还学会了泡泡菜,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活色生香。
陶启冬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不怕吃苦。”用太阳能充电,买大桶储水,常备干粮、柴火、针线等等,以备不时之需外,陶启冬还学会了补鞋、补衣扣这些小技能。月光下,陶启冬常常独自一人,在门口的空坝挖地,种植小菜,以排遣初来异乡的寂寞。后来,他改装铁桶,学会了烘烤,在大凉山深处也能吃到香喷喷的烤红薯。
无师自通学会的本领,不但提高了生活技能,陶启冬更从创造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更是为3年扶贫、安心扎根打下了基础。
牵线搭桥 助力贫困学子追梦
3年援彝,除去自己身体力行,号召身边的朋友捐款捐物外,陶启冬还把自己儿子发动起来助推“希望公益行”落户布拖县,为当地则洛小学赠送10台希沃大板,儿子还深入彝区5天,培训当地年轻教师,为当地的信息化教育播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
扶贫先要扶智,教育是根本。刚到四且村,每当了解到适龄儿童失去双亲,缺乏至爱和教育时,陶启冬尤其揪心。有些孩子无直系亲属看护,家徒四壁,虽然享受国家义务教育政策,但是无生活来源,随时面临失学的困境。该怎样帮助他们,陶启冬不断地寻求机会!
作为民盟盟员,陶启冬首先在民盟微信群里发布了求助消息,消息很快得到回应,鹏程疼痛医院院长赵丽表示愿意资助几位特殊困难儿童。这个消息让陶启冬欣喜不已,再次回到村里,陶启冬开始着手筛选受助人选。从四且村书记、村长提供的名单中,陶启冬选取6户家庭进行实地走访,最后挑选了3名孩子,分别是14岁的小可、6岁的小红、11岁的小龙。经村委会盖章确认,此3户家庭是该村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同时还是特殊困难儿童户。就这样,在陶启冬的牵线搭桥下,3年来,3名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每年的帮扶款项都及时到位。2020年底,赵丽还亲赴大凉山与几位孩子见了面,孩子们得知赵妈妈要来,头天晚上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2020年,赵丽实地走访后,又将爱心的范围扩大了,她和她的朋友决定,再一起资助3名孩子。这下,陶启冬也将帮扶的面扩大了,经过多次筛选和甄别,在布拖县找到了3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的想法是:这些孩子定能学有所成,有一天当他们回到家乡的时候,能够带动更多的人群,彻底让家乡的面貌改观。
滴水汇聚江海,爱心形成暖流。陶启冬在大凉山和都江堰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将爱源源不断输送到大凉山,成为一段佳话。
美丽的索玛花 难忘的援彝情
今年4月下旬,陶启冬回了一趟都江堰。记者和他见了一面得知,他不是回来休假的,而是回来住院的。年初,在例行的体检中,他发现有“肠息肉”,可是,当时工作太忙,完全没有时间做手术。作为医生的他深知这是个“定时炸弹”,可心系凉山的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4月底,一同援彝的同事不断催促他,他才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都江堰匆匆做完手术,出院回家只休养了两三天,又回驻地开展扶贫资料归档工作。
你为我倾心倾情,我当视你为亲人。3年援彝工作陶启冬也收获了众多情谊。
3年援彝路,无悔凉山情。坚守初心,站好最后一班岗,走好最后一公里。5月15日,陶启冬向3名受助儿童发放了最后一批监管资金。5月21日下午,四且村委为陶启冬送行,村支部书记色尔代表彝族同胞给他披上一件温暖的擦尔瓦时,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擦尔瓦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彝族文化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生动展示。俗话说,千针万线织真情。现场,大家一起唱祝酒歌,陶启冬的眼眶湿润了,声音哽咽了,“穿上擦尔瓦,大家拿我当亲人。”
“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和大家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有念想、有感怀、有激动。3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和大家坚持修路建房、产业富民、教育攻坚,有效解决了村里禁毒防艾、控辍保学、治理超生、自发搬迁等特殊难题;在乡亲们的倾力帮助支持下,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户一户过,一项一项问,摸清底数,对症施策,努力提升定点帮扶的实效性。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标志着我们四且村正式摘掉了穷帽子,这是对我3年来工作的最高褒奖和最好激励!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四且村今后的日子一定会像满山开遍的索玛花,红红火火。”援彝3年,陶启冬拉着亲人的手,倾诉了很多、很多的心声……
披着乡亲们赠送的擦尔瓦,陶启冬想起了“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他说以后将用擦尔瓦取暖防身、挡风避日、夜夜为被,时刻把大家的深情厚谊记在心里、挂在身边。
索玛花开红艳艳,大凉山彝族同胞的日子越过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