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江堋”(东汉时都江堰的官方名称)旁,东汉官方为了镇水(即今岷江)防洪,雕造并树立了大型的“三神石人”,即三尊石质神像,其中一尊出土于1974年,通过辨识其上的铭文,可以将它的身份确定为李冰(既是蜀守,也是蜀神)。
1975年,在距李冰像发现处约37米的地点又出土了一尊石人,无头,双手抱锸(异体作“臿”),后来有专家称之为堰工石像(现与李冰石像共同展陈于都江堰景区之伏龙观中)。我们有理由怀疑,它也是“三神石人”之一。
南宋时,金堂境内有一座庙宇,供奉着三尊石像,或许乃是“三神石人”信仰在汉代之后的延续。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三王滩,在金峡,距金堂十里。三王有庙,皆石像,莫知姓氏,或云三王乃夏禹、灌口神及丛帝。”这三者均与治水或灌口(都江堰)有关,大可注意。受此启发,我们推定东汉“三神石人”为夏禹、丛帝及李冰(灌口神),似乎并不会太离谱;那个无头执锸石人,大概即为夏禹,而并不是什么无名堰工。《史记·河渠书》较早将大禹和李冰相提并论,无形中开了后人称赞李冰“功追神禹”的先河。事实上,李冰跟大禹亦极为相似。大禹“长于地理脉泉”,李冰能“识察水脉”,二者均以治水闻名,都是化水害为水利的超级英雄,皆曾“锁水怪”,均与蜀地有过关联,也都有一个从人到神的升级过程。
战国文献《韩非子》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这个关于禹的经典形象在后世有很多图像表达,最著名的莫过于山东武梁祠的一块汉画像石。石上图文并茂,恰如连环画的一页。画中的夏禹,身穿短袍,头戴尖顶草帽,左手上扬,右手持一件直柄的“两刃臿”(此名见东汉文献《说文解字》)。这幅肖像不由让人想起汶川那座大禹的现代雕塑,仍然是右手执臿的形象。这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大禹,代代相传,亘古不变。
与武梁祠画像有所不同的是,1975年出土的这尊石人所抱之臿并非两刃臿,乃是一种凹形臿,虽为石雕,却有金属刃口的线条,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填土中的那柄铁鐅木臿形似而长度更长。在都江堰内发现这个石人,再次证明了臿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重要工具,正如颜师古所说:“臿,所以开渠者也。”端详着它,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先民当年“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汉书·沟洫志》)的宏大场面。四川峨眉出土过一尊东汉抱臿石俑,比都江堰这尊小,却有头有冠,而且也是凹形臿。除了这些艺术形象之外,也有不少实物出土。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特展”上,有几件“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东汉铁臿,上面均有“蜀郡”“成都”等字样的铭文。可见到了汉代,凹形臿不仅是四川典型而普及的生产工具,而且已向外输出创汇。所以,汉代的石雕艺术家将凹形臿嫁接到夏禹的身上不过是对现实的借鉴和写照罢了。(林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