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09/28/010431.html

等待处理…

我市举办古茶树保护
与荒野茶开发利用研讨会

点击量:51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本报讯 为唱响全国科普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打响农产品地理标志“都江堰茶叶”品牌,9月23日,都江堰市古茶树保护与荒野茶开发利用研讨会暨农产品地理标志“都江堰茶叶”核心保护区建设专题培训会在市农业农村局举行。此次活动由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市老科协共同主办。副市长周俊参加会议。成都市老科协名誉会长、四川农业大学原校长文心田教授,成都市老科协农林专委主任刘建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国家一级评茶师、省乡村旅游协会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陈昌辉,以及成都市茶叶专家、都江堰市茶叶协会和茶叶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都江堰作为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重要的发源地,近年来,都江堰茶产业快速发展,产量和销量逐步扩大,但是经营主体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保护与开发利用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为了摸清都江堰市区域内茶资源的分布情况,真实反映我市的茶资源现状,2019年,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都江堰市农产品地理标志“都江堰茶叶”研究报告项目实施小组。研讨会上,项目实施小组组长、都江堰市泉茗幽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莉全面介绍了项目实施情况,历时3年来,项目组调查区域涉及青城山镇、龙池镇,蒲阳、灌口、玉堂、银杏街道等区域,覆盖面积约400余平方公里,采集标本600余份,土壤和茶叶送检13份,对拟定的采集茶箐测量数据50个。调查走访300余人次。在深入调查、科学分类、整理归档的基础上,形成了《都江堰市茶资源现状调查报告》《都江堰市茶叶品质研究报告》《都江堰市茶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都江堰市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史》《都江堰市古树茶的保护与利用》《都江堰市茶叶发展建议》多篇报告,为都江堰规范建立特色指标数据库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调查发现,都江堰市古茶树由于病虫草害以及自然衰老等原因,历史记载的青城山天师洞、原龙溪茅亭、灵岩社区的高大乔木型古茶树已无踪影。玉堂街道赵公社区谢家大坪保留有约100棵古茶树,现已演变成灌木型茶树。荒野茶,是指原有的人工开垦茶园,因各种原因长期荒废,无人管理,自然生长的茶园。课题组成员之一、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博士聂枞宁调查发现,2020年都江堰全市尚能正常生产的规模化种植茶园已不足1.5万亩,与此对应的是长期放荒的荒野茶园规模已超过1.7万亩。因此,利用长期放荒茶园的适度恢复生产,同时进行荒野茶新产品开发是当前可抢抓的大好机遇。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交流智慧、积极发言,得出一致结论:保护好古茶树和开发利用荒野茶,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经济价值包括高端茶叶研发、加工与上市销售带来的产值提升;而社会价值则包括了通过高端荒野茶拓展“都江堰茶叶”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都江堰整体茶叶品牌价值,以及配套的一三产融合发展促进茶农增收,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推动都江堰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是关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产业。9月7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提升质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结合项目调查报告,下一步都江堰市将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拓展茶产业多种功能,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上一条:国庆长假哪里去家门口逛古堰根书艺术展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