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10/12/010460.html

等待处理…

弘扬英烈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点击量:259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有这么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

让思绪穿越时空,去追寻先辈的足迹,感悟生命的延续,体会精神的传承,凝聚奋进的力量。展开中国近现代历史画卷,回顾我们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为反抗外来侵略而牺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而献身,他们在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奋斗中所留下的光辉足迹,便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最值得我们记忆和必须珍惜的东西。

传承英烈精神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报告突出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强调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指出要继续坚持和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那么,如何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地把中华文明传承下去?显然,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祖国是民族的根,爱国是民族的魂。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把爱国作为自己精神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

英烈精神就是一份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无数的革命英烈在谋求民主、独立和人民幸福的革命历程中前仆后继,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就是我们全社会需要代代传承的英烈精神基因!

在新的时代下,我们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英烈精神,就是要努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烈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英烈们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英烈们的言行守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英烈们共通的秉性和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英烈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我们既继承和发扬英烈们的革命精神,也关注和谐和法治的制度建设;我们欣赏英烈们自我牺牲和心底无私的精神,也注重平等、公正、友善的人文关怀。

英烈是民族的脊梁,英烈精神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中流砥柱。我们每位公民应在日常生活每一天、每一言、每一行上,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英烈的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英烈精神永不朽。

缅怀英烈丰功伟绩,是中华民族指引未来的集体记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感念先人、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在现代中国的革命过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抛头颅,洒热血。据资料记载,中国工农红军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前,已发展成30万人的大军,但是长征到陕北的时候,全军却只剩下了几万人。抗日战争中,我国死亡了3500多万同胞,其中不少人是在战场上和刑场上献身的英雄烈士。决定中国命运三年半的解放战争中,也有百万以上的将士献身。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大量英雄儿女光荣献身。

据民政部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有2000多万人。但有名可考、已收入到各级政府编撰的《烈士英名录》的烈士,仅有176万余人。然而,仅抗日战争的阵亡将士就达150万之巨。这其中到底有多少英雄,他们的名字连同坟冢,被岁月的尘封湮没?从都江堰有关方面查证,收录在册的革命烈士仅有427人。8年抗战,都江堰人民为抗日前线送去了数以千计的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仅抗战初期,太平、大观、两河、泰安等乡就有200多名青年自愿出川抗日,而在《都江堰市烈士英名录》中登记在册的烈士却仅有1人;在解放之初的征粮剿匪中,被匪徒杀害的营级以下干部、战士、部队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就约计184人,而被收录到《都江堰市烈士英名录》的烈士仅有55人。那么,在解放战争期间,在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究竟有多少都江堰人为国战死沙场,有多少都江堰人长眠在了朝鲜半岛,又有多少烈士英魂留在了异域他乡。这些先烈大多没有留下姓名。今天,当我们再次追忆那些在祖国危难之时,为了心中永恒的信念,挺身而出的无数留名和不留名的爱国志士,我们更深地懂得,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用忠诚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可书可写的名和姓,而是一种成就大我的执着信念,是一种精神基因的传承不息,我们不仅要向长眠于苍松翠柏间的烈士致敬,同时也要向“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英灵致敬!

铭记英烈光辉事迹,是民族血液中对英烈表达的最高崇敬

近代以来,在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上,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杀生成仁。他们以壮烈的牺牲,拯救着处于危亡的中国,并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人的血液中,始终奔涌着对英烈的崇敬。

细数都江堰自民主主义革命以来这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全国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他们之中,有为唤起民众进行反清斗争,率先在川西策动起义,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护法讨袁号召,不恋利禄,不受威胁,终为革命死难的革命党人张捷先烈士;有怀揣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为国不畏生死、为民勇于斗争、对党无限忠诚的的中共灌县(今都江堰市)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中共灌县地方组织史上的第一位县委书记干希宇烈士;有“革命浩气存千古,烈士血染黎明红”的革命信念坚定,虽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终殉难于成都十二桥的革命烈士张大成;王希祥,一名在抗战史上最著名的台儿庄大会战中,为截击日军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的中尉连长,他与全连战友用鲜血和生命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写下了一页壮丽篇章;有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在征粮和匪特暴乱中英勇牺牲的虎永恵、宋质彬、周荣成、马尊武、曹世琨、兰玉祥等17名“政训班死难烈士”;还有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济南军区铁军师“叶挺独立团”战士武文斌,因过度劳累,在都江堰市原胥家镇献出了他26岁的年轻生命……透过一块块斑驳沉静的墓碑和坟茔,翻阅一册册发黄的英烈名录,我们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一个个充满血性、个性与人性的生命,是曾令千千万万都江儿女在学习英烈们崇高的思想品质和不懈奋斗的精神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英名。我们敬重每一位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牺牲的英烈,是他们激发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英雄豪气,挺立起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是他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在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祖国和人民,他们是永远值得全中国、值得都江堰人民尊敬与纪念的!

多少年过去了,那些曾经用“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抗战老兵已所剩无几,那一段金戈铁马之声也将随着英雄的远去而逐渐消失……我们所铭记的,不仅是英烈们为今天的安宁幸福所作的贡献,更是他们为国为民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忠诚,超越生死的昂扬与强健。这样的豪迈,已成为民族的精神底蕴。每当记起,总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那些英烈们身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必将激发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我们当继续以历史为纽带,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精神!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牢记英烈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敬重和学习烈士的良好风气

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一次次震撼心魄的回顾,一次次净化心灵的洗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人世的变化,英雄的悲壮和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有几人还记得那段历史?还记得在那段历史中为我们付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当下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是否丢失了什么?我们不可否认,当今仍然存在着某些淡忘革命英烈、丢掉革命传统的潜在危险。事实上,有些地方的英烈已被淡忘,革命传统已被丢掉。尤其是在经历革命历史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不了解革命历史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革命传统和革命英烈就可能被慢慢遗忘掉。由于长期忽视宣传英烈事迹,青少年对英烈的纪念已很淡薄。曾听一位老干部异常感慨地说:“现在工作岗位上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不仅不知道革命时期的著名英烈,恐怕就连石油系统的年轻人也不了解王铁人了。”

上述情况说明,在目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民族精神是多么重要、多么急切、多么刻不容缓啊!

据民政部统计,全国的烈士墓、烈士陵园、纪念堂、塑像等纪念设施共有14588处。为加强管理,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办法,即分为全国、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保护单位。近年,虽然各级民政部门都加大了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的力度,但是投入不够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地方的烈士纪念设施成为了当地的危房,同时,部分地方还亟需对现存烈士纪念设施、与烈士相关的革命遗址进行保护价值论证,需对具有保护价值的烈士纪念设施、与烈士相关的革命遗址抓紧挂牌、修缮或立碑加以保护,需将散落在山间或村野的烈士墓或烈士陵园整体迁葬于县级(或县级以上的)政府烈士陵园,从而有利于提升革命烈士的政治待遇,有利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保护烈士纪念设施、设立烈士纪念日,而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烈士的传统,形成敬重和学习烈士的风气,用烈士的精神砥砺我们的精神。

前段时日,央视和各地方卫视等全国多家电视台连续播出电视剧《江姐》《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电影《烈火中求生》《上甘岭》《英雄儿女》《红岩》《开天辟地》等。笔者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利用影视片来展现英烈的光辉事迹,形象、生动、有趣,容易引起思想共鸣,也为大家乐于接受,从而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铭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担当起让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的那份责任和使命。邓小平同志说得好:“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像我们前辈那样,像我们的先烈那样,永远当一个革命者,永远当一个为人民大众的集体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者,永远当一个共产主义者。”

继承英烈的精神和遗志,是我们全力打造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同志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都江堰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哺育成长了一大批为国家和人民慷慨悲歌的烈士,他们的崇高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催人奋发的力量。都江堰市的427位英烈在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赴汤蹈火、挥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可歌可泣、不懈奋斗的革命气概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市全力打造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强大动力。这427位英烈的名录及生平事迹已刊载在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蓉城英烈》中,也一并收录入我市《都江英烈》一书,为全市大力宣传革命英烈精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源。都江堰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也曾在其主办刊物《古堰春秋》中开辟“ 红色记忆”“永恒的楷模”等特别栏目,重点介绍为寻求光明、屡仆屡起、不屈战斗的都江英烈,由于此书赠阅、发放范围广,当时的宣传效果尤其显著。

在今年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中,按照都江堰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为传播红色文化、挖掘党史重点人物事迹,开展了以纪念中共灌县县委首任书记干希宇烈士先进事迹的拍摄一部追寻先烈足迹纪录片、开展一场英烈事迹报告会、举办一次英烈墓祭扫活动、编撰一本英烈事迹校本教材、营造一个英烈事迹展陈场景、组织一次英烈后代关爱行动为载体的“六个一”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组成寻访组,千里踏访烈士革命足迹;重新梳理完善烈士事迹;举行专题报告会推动学习高潮,以英烈的事迹和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领导干部,不断增强他们为我市率先建成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应该承认,当我们面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及其为社会进步牺牲的英烈,其实我们在触及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同时,感受到的是事迹背后所有的人物对民族独立及其民主、公平、自由精神的追求。并且在今天,我们之所以要追怀这些英烈,很大程度上也不是要仅仅停留于过去,而恰恰是为了今天,为了当今社会的进步与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实现。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勿忘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我们定当牢记英烈的爱国情怀,实现先辈们的强国梦!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先烈的是,你们为之奋斗的祖国正在强大,你们虽已远去,但你们的精神永远在中华大地上闪耀着光辉!

牢记历史,是为面向未来;追怀英烈,是为今天奋起。我们现在已经走进新世纪,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把继承革命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乘凉的后人,必须爱护前人栽的树,对它浇水、施肥、除害,使它继续生长壮大、枝叶茂盛、长青不衰。我们现在乘凉的这棵大树,是百余年来全国各族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培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树。我们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牢记烈士们的精神和遗志,全面推进“两个率先”,乘势而上,将英烈精神转化为投身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激情和干劲,转化为建设都江堰市的具体实践,为实现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未来。

铭记历史,吟诵英雄!以英雄为荣,向英雄致敬! 让逝者在祭奠与敬意中永生,生者在使命与责任的启示中前行!让我们再次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缅怀革命英烈,珍爱美好生活!(都江堰市档案馆(中共都江堰市委党史研究室) 马定萍)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