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市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和县)称号。荣誉背后,是全市上下积极行动、不懈努力的成果。2014年,我市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角,秉承“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创建内涵和质效”理念,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确定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战略目标。背街小巷整治了、城市干净了、产业发展了、邻里亲密了……城市里的点滴变化,如岷江水般汇聚成都江堰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文明之风吹过千年古堰,“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让这座世界“三遗”之城又多了一张靓丽名片,也让全市开启了持续追求城市环境与精神文明双提升、丰富文明城市内涵的铿锵历程,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本报记者 黄代凤
加快城市建设 提升生活品质
行走在大街小巷,整洁的道路两旁车辆停放有序,老旧小区焕然一新,生态公园造型优美,蜿蜒的绿道在家门口延伸……驶上“快车道”的城市发展让市民、游客乐享幸福新生活。
新生活是什么?“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安全顺畅。”说起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幸福感,市民余开祥首先为四通八达的交通点赞。作为天马镇禹王社区常驻居民,余开祥见证了近年来家门口道路的变化,他说:“我清楚记得2018年最后一天,天马镇原乡绿道改建完成,这条路是我们禹王社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改建前只是一条很窄的泥土路,生活出行很不方便。改建后,路面宽敞又好走,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城市文明,基础先行。随着道路的不断延伸,路政设施的加速完善,一条条城市“脉络”越发畅通无阻,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多年来,我市以“互联网+共享经济+交通”融合发展,逐步完善快铁、公交、出租、共享车无缝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推进绿色交通示范。
同样对新变化有深刻感受的,还有屡次来都江堰游玩的成都人李欢,她说:“以前来都江堰就只有去看水利工程、爬青城山。现在,除了成都融创文旅城,还有安缇缦、拾光山丘等乡村旅游地在不断满足我们游人的休闲需求。”民之所需,行之所至。多年来,我市深挖“山、水、道、熊猫”世界级文旅资源,从空间布局优化、顶级IP打造、多元场景培育等方面入手,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度融合、协同推进,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多元消费场景。
细节方能见真章。从出行到住宿,从餐饮到购物,我市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优化城市旅游综合环境,城市旅游功能和城市调性转型升级,文明指数大幅跃升。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2020年入选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
为群众办实事 让幸福来“敲门”
邻里话着家常,紫红的杜鹃花开正艳,色彩斑斓的墙绘引人注目……走进银杏街道壹街社区香樟园,邻里和谐与院落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用院落居民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了。”而这一切,得益于全市推行的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基础设施、环境面貌等“面子”功能的提升,又有小区治理、补齐社区公共空间短板等“里子”工程的完善。
“改造绿化、重新规划停车位、建平安智慧小区,老旧小区改造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更多的是小区居民素质的提升。”家住幸福街道山水天成小区的居民余光文说,现在有了舒适环境,大家都自觉维护,主动打扫卫生,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文明城市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确保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造老旧小区、升级农贸市场、推进“厕所革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扎实推进“一次办好”政务服务,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等,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不断增添新的温度。
“街道变宽了,小区更靓了,市容市貌大变样,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宜业宜游。”市民朱海说出了人们对这个城市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的中肯评价。此外,我市还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城市管理的细微处着力,潜移默化地宣传推广,让出门戴口罩、排队“一米线”、公筷公勺成为文明习惯;到位的教育警示,让礼让斑马线、不闯红灯、文明养犬成为市民共识;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平安城市建设、自助办证24小时“不打烊”,成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的源泉……
文明之花盛开 彰显城市魅力
城市与文明城市的距离,就是每个人与文明的距离。随着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行为已经成为都江堰人的自觉行为,成为这座城市文明的新标志。
环卫工人李小荣在一线工作多年,他说,现在乱扔垃圾的几乎没有了,有的市民看到地面有垃圾,还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样的文明行为不只发生在城市,乡村也是如此。在天马镇金陵社区,社区党员干部自觉成立志愿服务队,包揽了社区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并自觉关爱弱势群体,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倡树文明新风尚。
“国庆大假游客多,我们7天都要开展旅游秩序维护、旅游咨询、文明劝导工作,有没有来不了的?”“我们都能来。”国庆前夕,古城悦享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张兆坤在微信群发出倡议,一呼百应。
“我也是在别人的带动下加入的志愿者队伍,除了自己在做公益,也努力影响周边的人去做。”作为赵公山党员志愿守护队一员的欧阳定熠告诉记者,他们的队伍自2012年成立以来,队伍是越来越庞大。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我市不断搭建常态化服务机制,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带动更多人、更多群体行动起来,集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先后开展各类“文明细胞”创评活动,全市共涌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个、“中国好人”14个、省道德模范2个,文明村镇占比超过60%,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街道上规范张贴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街头车辆各行其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路上行人自觉把手中的果皮、包装袋等扔进垃圾箱;晚上跳广场舞的地方,音响音量调低了很多;公交车上,年轻人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在都江堰,文明行为日趋常态化。为立足深植“都江堰特色”,本土“明星”李冰父子和全球“顶级流量”大熊猫,也都纷纷化身“代言人”,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增添一份独特魅力。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座城。当越来越多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榜样,在一次次感动都江堰市的同时,也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精神洗礼,让文明有了深深扎根的土壤,让文明之花开遍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