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10/29/010554.html

等待处理…

希望在美丽的田野上

——都江堰市努力探索
乡村振兴新路径

点击量:43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数据看变化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6116元,累计增幅30.8%。

截至2021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0元,增幅13.6%;第一产业增加值22.19亿元,增幅8.7%。

2021年1月—9月农业固投入库13.49亿元,增幅56%。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奋斗,是最美的姿态。

这五年,都江堰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完善三大体系,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不断深化链式发展,产业实力稳步提升;稳步开局乡村振兴,民富村美图景初现;蹄疾步稳农村改革,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培育乡村人才、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都江堰市广袤沃野,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不断奏响!

产业兴旺 绘就增收好前景

橙黄橘绿好时节,又是一个丰收年。

金秋九月,正值水稻收获季节,在都江堰市田间地头、种子收购站和种子存储仓库,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每一串稻穗,都寄托着丰收的希望。”耕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成都德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农人”贾志元喜笑颜开,“今年公司改良优选了水稻品种,生长周期较长,今年亩产在600公斤左右,比往年增收10%。”

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托起了产业振兴梦。2020年8月,根据《成都市2020年都江堰精华灌区恢复水稻种植试点项目申报指南》《都江堰市“米袋子”“菜篮子”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都江堰市积极实施精华灌区恢复水稻种植试点,新增水稻种植面积8700余亩,增加产量4350余吨,实现种植面积、产量“双提升”。

据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帮介绍,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自“十二五”以来,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余亩,农机能够在田间施展身手。据悉,“十四五”期间都江堰市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真正确保“良田粮用”。

立足良好资源禀赋,都江堰市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产业“双轮驱动”,形成了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优质粮油、茶叶、蔬菜、笋用竹、中药材、冷水鱼等为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为优势产业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通过龙头带动、品牌打造、平台培育、金融支持等举措,推动构建立体、融合、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在都江堰市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区,猕猴桃新品种10月初才迎来采摘季。市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介绍,前几年都江堰猕猴桃主要以红阳为主,但是红阳病虫害大。为了不断改良新品种,2019年,引进瑞玉、金实两个品种,经过两年试种和观察,这两个品种均适合在都江堰市生长。“目前,这两个品种的抗病性能和丰产性能都较好,甜度更高,水分更充足,理想目标是亩产4000斤。只有不断实现产品迭代,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才能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都江堰人把“小果子”做出了“大文章”。都江堰市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0.3万亩,从种植到生产、分选、贮藏、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以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一体化模式;从种植技术到产品包装,均取得了知识产权保护;新引进5条价值上百万元的分拣线,让分拣实现标准化;引进新品种金实、瑞玉、瑞雄,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建立标准化体系,以地标品牌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20年,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21.84亿元。

生态转化 宜居宜业日子美

土地上长出“金元宝”,田园风光能否成为“聚宝盆”?

都江堰市天府源田园综合体是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通过实施“以文化为灵魂、以田园为肌体、以林盘为特质、以绿道为脉络”的农村综合提升,从2018年打造以来,历时3年,天府源田园综合体已呈现出“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诗意栖居图。

漫步在天马原乡绿道,两旁是整齐的稻田,间或有绿树环绕、红花摇曳,具有川西风格的特色民居掩映其间。盘活农户闲置农房,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宿,促进都江堰市乡村旅游发展……在天府源田园综合体,知名的陌见山民宿入住,古朴的园林设计风格搭配中式建筑,美丽而清新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令游客流连忘返。周末,成都游客张先生经常来此小住,他告诉记者:“只有到了田园,才能找到乡愁,而乡愁是人内心的本源,有着深深的抚慰作用,也能激发更多生活的新动能。”

天马镇禹王社区玫瑰花溪谷种植了大面积的花卉,因着该项目的入住,村民开起了农家乐、餐饮店,或是做起小生意等,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和增收。据了解,在玫瑰花溪谷常年务工的村民有150人左右,季节性用工量还有所增加。村民不仅有务工的一份收入,还有土地流转的分红。村民喻开祥抓住机遇,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他介绍:“玫瑰花溪谷建成后,来游玩的人就比较多了。我开的农家乐每月都有几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创新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把自然资源直接转化为发展资本;探索场景赋能型林盘经济、绿道经济、公园经济等,规划建设水生态文明实景公园;打造以都江堰精华灌区为主体的中国水生态文明展示区等一系列举措,如今,在都江堰市乡村,已基本形成了“理水、亮田、护林、改院”的田水林院融合农村形态。生态渠系蓝绿交织于高标准农田中,实现了优质粮菜基地、猕猴桃园区、拾光山丘和玫瑰花溪谷等大地景观连线成片。全面展现“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清新明亮”农村新风貌。天马镇金胜社区2020年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奖、全国乡村“一村一品”示范村。

环境提升 引领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巧借外力,也要激活内生动力。

农村厕所改造不仅是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更是一项文明工程、民生工程。自2018年以来,都江堰市引导村民自拆自建自改,积极开展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绘就了一幅布局美、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的乡村画卷。

在石羊镇马祖社区朱家湾林盘,村民陈广文最先享受到厕所革命带来的红利。2019年年初,陈广文抓住户厕改造的机遇,在原有住房旁边修建了民宿,房间打造全都按照标间配置,卫生间洗漱池、便盆等配套齐全。“给游客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所以,两年来民宿生意越来越好,夏天住房供不应求。”陈广文说,他同时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吃上“旅游饭”,争取把乡村振兴这块蛋糕做得更大。

马祖社区党委副书记蒲涛介绍,几年前“脏乱差”的环境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发展。“上厕所尤为不便。夏天蚊子非常多,上厕所都要拿把扇子或是点一盘蚊香。”2019年初,都江堰市把马祖社区纳入首批“户厕改造”整村推进试点,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规划先行、产居融合”发展思路,将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规划“五规合一”,对全村进行重新规划,在原址上整拆整建。同时,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纳入村庄规划布局,拆除了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旱厕343户,并依据规划新建了6座公厕。如今,漫步在朱家湾林盘沿河道路,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河中央仿“鱼嘴”景观,文化景点的设置打造,让置身于树林间喝茶、休闲的游客享受到川西林盘的蜀风雅韵。

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的不仅是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是乡风文明的改变。走入青城山镇大通社区,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村里垃圾统一回收,呈现一派良好优美的自然风貌。环境改善了,人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星星”入户,光荣到家。走进都江堰市大小社区,村民家门口的“文明户”“星级文明标兵户”牌匾俨然是一道独特风景线。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都江堰市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大力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融互促,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本报记者 缪英)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