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11/30/010732.html

等待处理…

青城后山发现杨国桢夫妇墓碑

点击量:105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本报讯 11月24日,在青城山镇原两河盐井社区(今茶坪)3组的村民赵福全、王正华两户家中发现了杨国桢(杨侯爷)夫妇墓两通碑。这两通碑至今仍在农户家中作洗衣台用,好在碑体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见。据文史专家王克明介绍,该碑的发现对丰富青城山历史文化,特别是研究杨国桢及其父亲杨遇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杨国桢陵园位于原两河盐井社区(今茶坪)3组母猪洞附近,为都江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国桢墓碑高178厘米、宽82.5厘米,碑厚度8厘米。碑身正面文字中间为“皇清诰授光禄大夫、闽渐总督一等昭勇侯杨公讳国桢大人之墓”,左边落款“钦赐举人内阁中书 二等侍卫承袭一等侯 祀男烜炘孙光塏坦敬刊”,右边为“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杨国桢夫人吴太君墓碑面中间为“皇清诰封一品太夫人慈妣杨母氏吴太君老夫人墓 ”,左边落款“祀男烜孙光坦曾孙永鸿敬立”,右边落款“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四月谷旦”。

翻阅史料,杨国桢(公元1781——1849年),四川崇州人,字海梁,陕甘总督一等昭勇侯杨遇春之子。嘉庆九年(1804)中举人,后历官安徽颍州府知府、云南盐法道按察使、山西巡抚、闽浙总督等,所官皆有政声。享年六十八。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当时任闽浙总督杨国桢曾发出告示:凡袭杀白鬼(英国侵略军)一员给奖银二百两,袭杀黑鬼(印度雇佣兵)一员赏银一百两,活擒者倍加。于是,“黑水党”将这告示张贴各乡村,并与当地群众合作,组成“杀鬼队”。他们每到傍晚,三三两两,分头潜伏进城,夜间见机行事,袭击英军,第二天清早便提着英国侵略军或印度雇佣兵的头,或带着活捉的俘虏到清军军营领赏。结果,英国侵略军就此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然而,由于清廷的闭关自守和腐败,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杨国桢去世后,安葬于青城后山味江西岸盐井沟附近的一处坡地。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侯爷墓”。侯爷墓四面环山,风景幽美。占地宽阔,封土高大,墓前有数十米长的墓道,有十多米高的石桅杆和石马、石羊、石文官,石雕用具、供品等应有尽有。整个陵墓庄严肃穆,气势恢弘。据说,在民国时期,这座墓园还有一队守墓的侍卫,戒备森严。

(通讯员 解华福 王天祥 文/图)

上一条:都江堰李冰小学把工匠请进校园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