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12/03/010740.html

等待处理…

一批受地灾威胁的群众
住进新居

——2021年我市完成安置
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5户

点击量:53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开栏语:

这段时间,都江堰市隔三差五就有让人觉得非常舒服的冬日暖阳,都江堰市的冬天,也因此少了冬的冷峻,多了春的暖意。城市乡村美景如画,街道车来人往,惬意写在人们脸上。

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底色:民生!

年复一年的民生“赶考”,都江堰市从未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民生”就是“民心”,是“德政”;“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民心”的感悟和评判。老百姓心里的惬意,才是最好的答案。

同其它地方一样,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都江堰市的2021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疫情防控战果丰硕,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斐然,这是“三遗”之城的骄傲,更是都江堰人的希望。

这诠释了都江堰市的民生理念: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但效果究竟怎么样,还要都江堰市的老百姓来“打分”。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民生工程系列报道,这既是对都江堰市2021年民生工程的展示,更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交出的一份民生“答卷”。

“根据相关政策,我分到了2套住房。从山上搬到小区,非常巴适,感谢党、感谢政府。”11月30日,青城山镇红梅社区村民李登贵正在参观新房,他高兴地和记者说道。从山上老宅搬到干净整洁的小区,李登贵以及村民们享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心。据了解,2021年,我市完成安置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5户,使一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避险搬迁 村民心里喜滋滋

李登贵老家在青城山镇原红梅社区5组,老宅是祖父留下来。他的手机里还保存着曾经老宅的照片,老宅是一栋木质结构的瓦房,背后是一处斜坡,几米厚的泥土层在遇到下雨时,经常发生滑坡。“每年5月到9月,一遇到下雨天,我们睡觉都是提心吊胆的。”

李登贵和父母、兄弟住在一起,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尽管之前遇到地质灾害,可一大家人始终无法下决心搬离。今年雨季来临,李登贵老宅家斜坡再次垮塌,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青城山镇政府的努力下,李登贵全家下决心搬迁。根据相关政策,李登贵夫妻二人和两个女儿,分到了2套面积71平方米的公寓。根据就近安置的原则,李登贵抽签选中的是青城山镇芒城社区香花馨居的安置小区。

香花馨居青砖灰瓦,绿树环绕。两套房子门对门,户型方正,采光性、通透性都很好。在新房里,李登贵和妻子不时讨论该怎样布局,言语间满是喜悦。李登贵告诉记者,目前正在装窗户栏杆,内饰装修马上动工。入住即享受6万元的安家费,小区内部就有菜市场,小女儿明年就读小区内的幼儿园。搬新家住新房,李登贵喜悦之余都是深深的感激。

强化防治 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2021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涉及青城山镇、龙池镇、天马镇、灌口街道和银杏街道的15户居民,目前都已完成安置。

在地灾防治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做到未雨绸缪,早部署、早准备、早防范,牢牢把握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的主动权,以便在地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据了解,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牵头单位,不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市级领导包镇街,镇街和社区包点包户。开展宣传演练,全年共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宣传培训35场、3416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500余份;针对全市地灾隐患点开展了2轮以上简易避险演练,并成功组织全市联合“双盲”演练。开展专业监测,组建天网二级监控平台,对61个地灾隐患点实施天网监控;构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通讯系统,包括通讯基站9个,对讲机260台、车载移动电台6台,实现了全市重点地灾隐患点全覆盖;组建地灾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危险性程度较大的101处地灾隐患点安装GNSS、裂缝位移计、测斜仪、雨量计和无线广播等自动化监测设备289套,初步形成“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监测预警,全年共发布地灾气象风险预警8次,风险提示25次,临时转移2174户7448人,劝返车辆8724台次,劝返游客25526人次。

“编制应急方案、落实防御措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地灾防治是一项生命工程,避险搬迁是民生工程,工程治理是地灾防治的重要手段,通过避险搬迁让群众搬离危险区,彻底摆脱地灾威胁,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群众安居乐业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吕建明这样说。(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实习生 龚露)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市委常委会召开第4次(扩大)会议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