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7日下午,成都市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此次会议是自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对成都市社区矫正工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是社区矫正工作成效和经验的集中展示和交流。四川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向军,成都市民政局一级调研员胡鸿,成都市司法局副局长全勇,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陈洋出席会议。会议由成都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李虹霞主持。成都市各区(市)县司法局,我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及社工机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此次会议分为现场参观和集中交流两个阶段。在位于奎光塔街道金江社区的市社工孵化园,市司法局和市上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据了解,自2006年我市试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2549名,累计解除社区矫正对象2164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385名,现有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26名、专职社会工作者54名。近年来,市司法局不断强化多元互动,广泛引入各类社会资源,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专业知识共同实现科学矫正,创新构建了“五四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即:坚持目标导向,构建“五大”战略机制;坚持结果导向,开创“四心”教育模式;坚持发展导向,探索“三大”创新举措。“五四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社区矫正对象教育改造质量和社会责任感;强化了社会适应性帮扶的广度、深度、精度,为社区矫正对象改过自新、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12月,我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适应性帮扶工作入选四川省社区矫正“一县一品牌”。
在集中交流阶段,陈洋表示,智慧韧性城市暨社区矫正现场会的召开,是都江堰市走好“智慧矫正、法治矫正”之路的巨大鼓舞,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姿态,推进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奋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共同体,使其成为我市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的新标杆。
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上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做好社区矫正日常监督,持续加强协调联动,持续深化“五四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社区矫正“都江堰品牌”,争取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再上新台阶。
成都市民政局一级调研员胡鸿向参会者介绍了成都市社会工作开展情况。他表示,目前全市持证社工2.05万人,专业社工机构776家,已经成为化解基层社会矛盾、解决基层社会问题、改善社区服务质量的专业力量,助力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成都市司法局副局长全勇表示,社区矫正是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执行地由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依法实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等活动的法定工作。持续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特别是做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既符合当前政治安全、社会稳定、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符合新时代成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需求。
向军表示,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值得充分肯定。他指出,全省现有社区矫正协会、社区矫正帮教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9个,矫正事务所等社会服务机构7个,招聘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3789人,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28759人。通过创建社区矫正“一县一品牌”活动,已打造出都江堰市“五四三”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等品牌项目,有效形成了“专业+”“行业+”“多元+”的社区矫正品牌化发展新格局,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向军强调,下一步,各地社区矫正工作应注重与当地中心工作紧密有机结合,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更上新台阶,同时把成都的经验做法向全省其他市(州)进行推广学习,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继续支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本报记者 宋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