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2月1日至2日在成都举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党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成都市委第十宣讲分团走进都江堰市机关、企业等开展宣讲,我市也组建了10个行业系统和特色宣讲分团分赴各部门、各镇街、各行业开展宣讲,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全会精神的热潮。
本报讯 12月20日,市委宣讲团第五分团走进石羊镇作宣讲报告。石羊镇全体班子成员、机关干部、社区书记等百余人聆听宣讲。
宣讲会上,成都市荣耀青年新思想宣讲团成员、“乡里乡音”基层宣讲队成员林岑紧扣会议精神,分别从“深刻认识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和重大成就”“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等8个部分,对会议精神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并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深刻认识和把握会议的重大意义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宣讲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催人奋进,接下来将强化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会议精神与自身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推动会议精神落地落实。来自石羊镇党群办的工作人员黎智平深有感触地说:“听了宣讲,我对会议精神有了更深领悟,对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内容以及‘四个转型’发展战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组织并督促机关和社区持续通过支部会、学习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把会议精神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发展成就。”
又讯 12月21日,成都市委第十宣讲分团负责人,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阎星来到我市,在市委礼堂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专题宣讲报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跃以及市级各部门、镇街负责人等聆听宣讲。
宣讲会上,阎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召开全会、作出决议的重大意义,并指出全会通过的《决议》既坚持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又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阎星还分别从“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等八部分,对会议精神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通过宣讲,团市委副书记汪玉兵对全会精神有了更深理解,他说:“我将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市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开展全会精神的宣传,把广大青少年凝聚在一起,更好地服务市委中心工作。”
又讯 12月21日,成都市委第十宣讲分团成员、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法尧来到市教育局,为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全市初高中思政教师、小学及幼儿园党务工作者等进行宣讲。
董法尧在报告中介绍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重大成就,阐明了召开全会、作出决议的重大意义,阐释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和重大成就,重点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阐述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对坚定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谈了认识体会。他提出,要深刻领会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特别是“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报告运用丰富史实、生动案例、翔实数据进行讲解,帮助听众深入理解全会精神。都江堰中学政治教师陈娜娜表示,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下一步将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教学动力,培养新时代有为接班人。
又讯 12月21日,成都市委第十宣讲分团成员、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法尧走进仰天窝学习强国学习小站,为都江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60余名员工作宣讲报告。
董法尧首先从全会背景、会议议程,《决议》的主要内容、框架和评价定位对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分别以“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战略考量和重要举措”“紧密结合都江堰实际狠抓全会精神落地落实”等八个部分,对全会精神作了深刻解读和阐释。
宣讲主题鲜明、内容深刻,来自都江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尹云冬深有感触地说:“宣讲会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将结合自己从事的安全工作,进一步做好安全隐患检查、排查和整改,以及疫情防控等相关安全管理工作,让公司拥有更加安全的保障体系,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报记者 黄代凤 韩晓曼 缪英 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