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至17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京召开。作为我市第一位参加全国作代会的代表,王国平参加了此次会议。为此,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谈心得:像李冰建堰一样精益求精创作
记者:12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作为都江堰市第一位参加全国作代会的代表,你有哪些感受?尤其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后,你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王国平:能参加作代会,我非常高兴,因为这不仅是对我努力创作的认可,更是对都江堰文学事业的肯定和对都江堰全体作家的褒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饱含深情、充满力量,你听那雷鸣般的掌声就知道,大家都非常激动。同时,也让人感动,因为总书记既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又紧贴心房、直接地气。而且此次大会的召开,刚好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都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记者:你关注讲话中的哪些内容?
王国平:在学习和领会讲话时,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将三个方面放在重要地位。一是对文艺工作者高度评价,他说“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当时会场掌声雷动,这句话也给了我信心,看来走文学之路是对的,让我对自己多年来的选择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二是总书记把人民置于崇高的地位,谈到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时,他用了三个“人民”:“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就是要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三是总书记将作家的人品置于重要地位,他反复强调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连用了五个“靠”字: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这既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也需要我们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个希望,其中第三个说“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你怎样理解?
王国平:每个文字都有自己的表达,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使命,唯有坚守精品创作才对得起人民的期待。20多年来,我体会到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用心用情用功,还要坚持守正创新。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作品才有魅力;要从时代脉搏中积蓄力量,作品才有动力;要从创新创造中寻找出路,作品才有活力。被我们写在纸上的每一个文字都已有几千年的生命,老得不能再老,但是只有当它们“日日新”,才能写出新文本、新故事、新变化,才能与时代同行。
记者:《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记者采访你时,你说坚持守正创新和创作文学精品可以向李冰学习?
王国平:对。我在分团讨论中也谈到过,都江堰建成两千多年来依然为我们所用,为人民造福,说明它就是一座经得起时间与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江堰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功效日巨,就是因为后来的历代“李冰”在坚守李冰科学治水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维护、修缮和拓展与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守正创新的生动践行。
记者:那我们应该向李冰学习什么呢?
王国平:既可以学习李冰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可以学习李冰一锤一凿,反复打磨的细致功夫,还应该学习李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执著品质。
谈当下:都江堰的文学生态非常适合作家成长
记者:你在都江堰市生活了25年,这座城市给了你怎样的文学滋养?
王国平:关于文学滋养,其实我更愿意称作“文学生态”。所有游客都知道,都江堰的自然生态非常好,其实都江堰的文学生态也极其优良,非常适合作家成长。文学生态也有它的“天时”“地理”与“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就是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的重视程度。党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坚持运用先进文化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聚力量。进入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地利”,就是地方政府对文艺事业的坚强领导。以我的亲身感受,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市文体旅局对文艺事业非常重视,比如先后实施了《都江堰市文学艺术奖奖励办法》《都江堰市文艺旅游精品奖励办法》,奖励优秀文艺作品。市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将文化和文艺作为助推都江堰市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的的重要力量,都生动体现了都江堰市对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人和”,就是都江堰作家队伍形成了“以和为贵”“文人相亲”的抱团发展良好态势。好几次,外地作家来都江堰市交流后,都赞叹都江堰文学生态太好了,都希望能定居都江堰,加入到都江堰文学的大合唱中。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定居都江堰市的外地知名文艺家如赵季平、尼玛泽仁、罗中立、何应辉等有近百人,其中谭楷、傅恒、陈之光、丁隆炎、何洁、敏歧等都是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
谈价值:文学就像都江堰水一样泽被与滋润
记者:作为一名作家,你认为文学的价值在哪里?
王国平: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见到了都江堰,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得到了解决。文学不是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速成班,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久事业,它之于我们的生活,就像都江堰的水之于天府之国一样,轻轻地流淌,静静地灌溉,默默地浸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的泽被,同样离不开文学的濡养。比如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成功申遗,固然有道文化与水文化的重要积淀,但是如果缺少文学的书写,山、水、道和熊猫文化就难以全面呈现。
记者: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的发展战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文学和文艺工作者能发挥哪些作用?
王国平: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都江堰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召开,标志着都江堰市已经进入发展的新征程。都江堰文学的力量不能缺席,都江堰作家的身影必须在线。凝心聚力,冲锋在前,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文学和文艺工作者可以做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入“五大新城”建设的火热现场,用手中的笔热忱描绘都江堰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铺展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织就的大美画卷,为都江堰的发展贡献文学力量。二是都江堰作家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文学作品要对都江堰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都江堰科学复兴奋斗的拼搏者给予最深情的褒扬。把心、情、思沉到70万都江堰儿女与1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中,一同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三是要发扬“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的精神,在书写都江堰崭新时代崭新篇章的同时,不忘过去,挖掘山、水、道、熊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我们的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时代气息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和都江堰的现实意义结合起来,激活都江堰的文化生命力,让“三遗之城”更有温度、厚度和风度。四是都江堰作家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因为都江堰是大美中国的一部分,山、水、道、熊猫是都江堰以祖国名义递给世界的名片,因此用情用力讲好都江堰过去已经发生的故事,今天正在发生的故事甚至未来将要发生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就是通过都江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只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谈交流:都江堰是世界文学的“会客厅”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讲“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请问你眼中的都江堰文艺与世界交流是一个什么状况?
王国平:我们一直在说都江堰是“世界会客厅”,确实如此,许多重要外事活动都在此举行,它已经成为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我要加一句,都江堰也是世界文学的会客厅。
记者:这种描述有无夸张的成分?
王国平:我以为是非常客观的。都江堰虽然偏处西南一隅,却早已与世界有了沟通和交流。北有剑门栈道,西有松茂古道,东有长江水道,南有南丝绸之路。文化之间,条条大道法自然,交流之路,条条大道通世界。从古至今,都江堰就因为优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优厚的文化和优良的人居,而成为人们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吸引着海内外的文化大家来此考察游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未间断。
记者:请你举例说明。
王国平:我先谈谈海内盛况,据我粗浅的考证,除了屈原、三曹等少数人外,历朝历代的文学家大多都曾来过都江堰,并且写下了不少川行华章,比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李白、杜甫、岑参、贾岛、刘禹锡、杨万里、苏轼、陆游、范成大、杨慎、李调元、于右任、谢无量、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老舍、巴金、张恨水、金庸、郑愁予、余秋雨、贾平凹、陈建功、舒婷、阿来、迟子建、麦家等,这样的名字可以排很长很长。
记者:那国际文学交流呢?
王国平:海外文化学者来都江堰考察访问交流也非常多,比如唐代高僧阿耆多,元代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清代的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恩斯特·柏石曼,英国学者伊莎贝拉·伯德、威尔逊,法国诗人学者谢阁兰、魏司,美国学者W·盖诺、路德·那爱得、张伯林、费佩德、西德尼·戴维·甘博,日本学者松涛、山川早水、竹添进一郎等,民国时期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美国作家斯诺夫人等。新时期以来,国际文学交流更加频繁,据我所知,1980年代,瑞典文学家马悦然就曾多次前来都江堰。我曾接待过新加坡作家尤今,德国作家顾彬,马来西亚作家李忆莙、温瑞安,北美作家施叔青,法国作家学者涟漪、戴思博,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院士张隆溪,德国迈恩兹大学英文与语言学系主任Alfred Hornung,德国柯隆大学英文系主任Beate Neumeier,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教授、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院长Torbj·rn Lodé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系教授,柯辰考古研究所所长Lothar von Falkenhausen等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流。而且不少国际文学交流活动也曾多次落地都江堰或设立分会场,比如成都国际诗歌周等,还有许多海外作家和诗人悄悄来到都江堰市,为都江堰市写了很多美文,然后默默地在海外宣传和推广都江堰市。(本报记者 宋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