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12/24/010862.html

等待处理…

道路修到群众家门口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青城山镇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点击量:50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路通了,心头就舒畅了。”对于居住在青城山镇宿仙社区8组的20多户居民来说,今年最舒心的事便是家门口的村道通车了。立足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聚焦道路交通问题,清除“拦路虎”,打通“断头路”,铺造致富路,这正是青城山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用心用情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筑牢乡村平安路

“这条路给我们修通了,这下子大家就不用愁了”。对于家住青城山镇宿仙社区8组的居民周雨驰来说,从高家岗到庞家山这条867米长的盘山村道硬化完成后,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以前只有一截毛坯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脚泥。路烂不说,还特别不方便。住在山顶的这些老年人想要下山一趟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好了,车也能开上来,路也平整、安全了。”据宿仙社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洪云介绍,这条路是连接高家岗和庞家山的唯一一条道路,也是沿线居住着的20多户居民下山的唯一通道。“就这个毛坯路都还是多年前老百姓投工投劳修筑的,连摩托车都骑不上来,遇上有点啥急事要下山,就比较麻烦了,老百姓的意见也确实挺大。”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要在“实”字下功夫,在“干”字上动真格。瞄准这一目标,今年,青城山镇政府出资38万元,打通这条“断头路”。8月,道路硬化结束正式通车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大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真的盼了好多年这下我们栽植的三木药材可以用车运下山了,再也不费人工了。”周雨驰高兴地说道。

打通乡村致富路

“断头路”被打通,不仅解了居民出行的燃眉之急,将路作为“小杠杆”,青城山镇还撬动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吸引多家优质企业投资入驻盘活当地闲置资源。这两天,在宿仙社区8组,沿路的几户闲置农房里有了大动静。“我们公司在山下已经开了两家民宿,今年这条路通到山顶了,我们又和当地百姓签订协议,租下5间农房改建成风格不同的5套院子。有日式风格、中式风格和现代简约风格的,预计明年国庆节之前能营业。”都江堰桃溪山院酒店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严龙军说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青城山民宿学院的孵化指导下,宿仙社区充分挖掘青城山特有的道教、禅修、非遗等文化符号,加快形成差异化民宿体验村落。目前,庞家山区域已有4家民宿正在有序装修改造中。“目前,我们社区已初步形成溪溪家、宿仙院子、庞家山院子等10余家民宿组团发展,这不仅能为老百姓增收,还能带活我们这片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城里的人来享受宿仙清新的空气与山水资源。”周洪云说道。

拓宽乡村振兴路

为尽心竭力解决困扰群众的大事小事,用心用情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今年以来,青城山镇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手,综合运用“六单”工作法,通过班子成员下沉社区调研、科室入户走访、社区坝坝会等多种渠道“汇单”,联动镇+社区+党员志愿者科学摸排道路情况,根据连片坑洼、大面积破损、断头路等诱因建立分类台账,精准定位问题道路8条。“我们积极对接协调市级部门,筹措道路养护资金65万元,自筹资金近50万元,确保道路工程按质、按时、按量完成。截至目前,8条问题道路已全面完成整改,方便了沿线6个社区群众出行。”据青城山镇副镇长付亚峰介绍,除了落实资金,把路修到群众家门口外,青城山镇还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原则,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制,结合路长制,明确养护责任清单,完成镇域大青路、柳安路、青石路道路专项养护工程,全力改善居民出行环境。

接下来,该镇还将依托S106线、芒城大道、聚青线、驾青线、成青线现有路网优势,集聚沿线川派盆景、川西林盘、花卉苗木、乡村田园等产业资源,推动周边区域规模化种植、景观化打造、多元化发展,有效形成涵盖新型种植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等乡村振兴示范线。(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110千伏胥家变电站投入运行总容量提升1.5倍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