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1-12/28/010881.html

等待处理…

千秋都江堰

点击量:54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编前语

都江堰,这座城市绿翠浸润、风光旖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山、水、道、熊猫等元素闻名于世。在其1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52处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单位,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展示着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奎光塔,中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灵岩山,让你领略袁焕仙和南怀瑾的禅境;赵公山,被称作财神祖庭;刘海坝,司马相如魂归之所……遇见都江堰,一种对先贤的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让我们在美好的季节里,随着记者的笔触,随着摄影家的镜头,去感受那些历史文化遗迹所特有的城市温度吧!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据说,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企图炸毁都江堰,但飞行员在都江堰的上空盘旋良久,只看到奔涌的河流,却找不到想象中拦截江水的大坝。几枚炸弹投下去,也只不过溅起几朵浪花而已,最后只得悻悻离开。

人们忍不住要问:为何一座用凿子、榔头、长锸和锤修建,一座用石、土、竹、木铸就的水利工程,在经过2000多年的时光流转之后,依然能够使用且功效日巨呢?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后世“李冰”对都江堰修缮、维护和拓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早在远古时期,古蜀先民就开始了岷江的治理和开发。4500年前,蜀人从岷江河谷开始迁往成都平原,在芒城建造了早期的聚居区,并留下了治水的痕迹。随后,“兴于西羌”的大禹以岷江为试验田,形成了“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方法,继而推广华夏,惠及九州。之后,古代的五位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鳖灵,都以治理岷江为国之重任,为后来治蜀者留下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时期,由渠首部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密如蛛网的渠系组成,堪称中国科技史上的丰碑、建筑史上的杰作、文明史上的华章。

公元前276年,秦国派李冰任蜀郡守,管理四川、治理水灾。李冰至蜀后,发现岷江水患频频,人民深受其害,遂决意全力治水,他认真总结大禹和古代五位蜀王的治水经验,经过实地勘察,掌握岷水的水文和特点,率众创建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因此,都江堰的建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被誉为是“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集大成”的工程。

都江堰的渠首部分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部。工程的修建之处选择在岷江的弯道上,利用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渠首。岷江水顺着弯道流下来,水面自然变宽,水速减缓,于是鱼嘴分水堤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川西平原,成为成都地区的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内江下段即为府南河,从成都汇入长江;外江泄洪排沙,与青衣江汇合后流入长江。依据四六分水原则,平时六成江水流入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夏季洪水到来之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主流,只有四成水流入内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如同约束江水的瓶颈,以它永恒不变的宽度牢牢地控制住入水量,使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多余的江水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如果水量仍然过多,宝瓶口边的溢洪道将再次分流,以确保成都平原安全。

不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早已在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得到了最为精妙的处理: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向凸岸,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随流向了外江,分沙之后仍有部分泥沙流入内江,这时弯道又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漩流冲力,再度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达98%。

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的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灌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环保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的海拔为730米,而成都平原周边约在海拔430米左右,形成了3‰-6‰的坡降。成都平原从岷江的出山口起,就像一把扇子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徐徐展开,都江堰恰巧处于制高点的柄端,西北面的绵竹市、都江堰市、大邑县,东南面的成都市、金堂县、新津区、仁寿县、简阳市、中江县、三台县,顺势而下海拔都依次在700米以下。渠首高,灌区地面低,这就使广袤的四川盆地得以实现自流灌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了都江堰的枢纽部分,三位一体、首尾相连、前后呼应、道法自然。除了枢纽部分之外,遍布灌区的渠系,才能实现都江堰的灌溉与滋润。它包括内江总干渠、江安河、杨柳河、牧马山灌渠、走马河、徐堰河、清水河、沱江河、府河、东风渠总干渠、毗河、柏条河、蒲阳河、青白江、人民渠、黑石河、沙沟河、三合堰、西河、通济堰等19条渠系, 37条干渠、总长达3550公里的分干渠60条;还有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支渠272条,总长达3627公里,灌溉面积在千亩至万亩的斗渠2848条,总长达11847公里,灌溉面积在千亩以下的农渠34868条,总长23172公里……涉及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资阳、眉山7个市的38个县(市)区,灌区面积达23000多平方公里。

可以说,都江堰的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三十年后,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秦国也因此凭借四川奠定的丰富物质、充足的兵源和便利的航运,一举灭掉楚国,继而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都江堰最伟大之处在于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在世界古老的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纳尔—汉谟拉比渠和罗马的人工渠已消失,比都江堰晚五十年的郑国渠已断流,灵渠灌溉面积不断萎缩,曾经繁荣一时的大运河部分河段已干涸……而都江堰遵循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费省效宏、独步千古,向世人展示着它精妙的水利哲学。特别是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首尾相连、三位一体,师法自然,巧夺天工,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经后人的维护、修缮、拓展和完善,都江堰实灌面积从最初的80万亩发展今天的1000多万亩,雄居全国之首。同时,都江堰还为50多个大中小城市,100多家工矿企业提供生活、生产和环保用水,创造了单江水利效益最好的世界纪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和统一,是全球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划时代的杰作、世界水利史上的明珠,同时也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2000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今天,以都江堰为核心之一的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AAAAA级风景区、国家级文明风景区。(王国平)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