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提升复核中名列全省第一,获评新华网2021文旅高质量发展城市,中国体育旅游十佳旅游目的地,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11月,全市接待游客2779.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8.7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5%和25.01%,预计全年达到28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3%和23.12%……
2021年,都江堰市不断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夯实公共文体基础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探索文化创新举措,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加码发力
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不到40天,2021—2022年成都冰雪运动节在融创雪世界启动。燃情冰雪,对于参与者们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旅游“体验式”消费,更是一项可以长期坚持的体育运动。“冰雪运动很有魅力。元旦假期,我准备带家人和朋友来都江堰旅游。看水、望山、滑雪、泡温泉,挺好!”成都市民李文茜说道。而这正是都江堰市不断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和特殊载体和项目,以体育+旅游为着力点,优化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文体旅融合产业的缩影。
2021年,都江堰市紧扣全市文旅资源禀赋及产业基底,着力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大遗产、大熊猫、大灌区、大生态、大青城”等“金字招牌”虹吸力、带动力、辐射力、影响力。
“今年,我们赴重庆、北京、上海拜访中青旅、凯撒旅业等高能级目标企业53家,实现蒲虹路山地运动营地、金沙·水立方酒店等库内在谈项目如期签约、注册和开工建设,灵岩山国际禅文化旅游区项目取得首批用地,新增锐丰文旅装备产业园项目等在谈重大项目5个。”市文体旅局局长曾岷介绍道。
在稳步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同时,都江堰文体旅融合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21年,“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成都市A级林盘景区等品牌创建。李冰文创旅游功能区入选国家级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灌县古城·幸福路—西街获评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龙池镇入列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2021成都双遗马拉松累计吸引各类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85亿元。2021年春节酒店民宿订单量排序位列全国前十,一季度住宿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64%,增幅排名成都市第一。
围绕如何用好山、水、道、熊猫等城市IP,都江堰市积极拓展营销合作空间。曾岷介绍:“我们全年开展了2021春夏秋冬四季精品旅游线路新闻发布会暨媒体采风活动,集中发布24条都江堰四季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完成文化体验真人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青城山-都江堰篇)》拍摄并播出。参与发起组建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组织文旅企业、协会赴重庆开展地推营销活动。”开放营销、联动作为,都江堰文体旅融合发展大合作平台正逐步构建。
以文塑魂
厚植城市文化底蕴
“听说这是成都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完整的文庙,逛一圈下来感觉挺好,而且给我们准备了非遗体验项目,像青城武术、竹编技艺等这些项目都很有趣。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可以让我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妙,感受都江堰的山水人文魅力。”成都游客陈启帆说道。
正如游客所说,开门迎客的文庙成为了都江堰文化传承的城市会客厅之一。这是都江堰市聚焦古堰文韵,勾画的出彩一笔。一方面强化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保护,一方面对文庙实施“靓”化、“文”化、“业”化、“体”化、“数字”化一体的五化打造。“我们将通过光影勾勒文庙建筑轮廓和推出‘万仞华章’演出,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文旅新场景,带动北街、南街、文庙山街形成新的消费集聚区。”成都都江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
文化展示,文化交流,文化学习……文化是魂、旅游为体,文化就是都江堰这座旅游城市发展的“魂”。过去一年,都江堰市以文塑魂,传承发扬青城武术、洞经音乐、柳街薅秧歌、聚源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以水利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庙国学基地为核心的三大研学基地。打造“古堰故事”“李冰讲坛”等品牌文化活动,推动都江堰放水节、青城武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成功举办了都江堰放水节、2021年中国‘二十四节气·立春’活动,编创秦风舞蹈《李冰颂》,牵头完成了李冰纪念馆展陈工作,青城武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都江堰市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道。着力留住城市文化根脉和记忆,彰显城市文化特质与精神。都江堰市还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推进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加快推进文庙、灵岩寺、官家花园、上皇观、马祖寺、圆明宫等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强化文物部门牵头的文物安全检查巡查,完成文物本体修复,并联合川大调查团队对全市宗教文物的历史溯源进行考古课题调研。“目前,我们已完成馆藏37件青铜器文物本体修复;完成馆藏二级文物档案核查;完成馆藏拓片整理;完成全市红色文物资源和石窟文物资源的调查梳理工作;完成梦享青城项目宋墓群、诺丁机械项目明墓群抢救性发掘宋代、明代墓葬5座。”通过统筹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展现城市人文温度和历史厚度。
夯实基础
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稳步提升
聚焦文体领域“民生关切”,都江堰市在过去一年不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12月11日,由都江堰市文体旅局、教育局主办的“爱成都·迎大运”2021年都江堰市中小学生(幼儿)健身操、啦啦操比赛举行。来自全市幼儿园、中小学校的46支队伍参赛。站在赛场外看完孩子的参赛表演,市民王霞深感比赛的经历让孩子受益匪浅,“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不仅要有优异的成绩,更要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家长我们是非常支持孩子参加体育培训和比赛,也感谢有这样的赛事平台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热爱运动。”
创新文体服务方式,打造文体服务品牌。围绕这一目标,都江堰市不断繁荣发展公共服务事业。一年来,银杏街道、石羊镇成功打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文旅服务功能融合示范点。都江堰市文旅志愿服务大队正式成立,注册文旅志愿服务团队199个,登记志愿者621人,开展各类文旅志愿服务活动156次。2021“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等群众、高校文艺展演活动和民乐会等主题活动相继展开。
“我们免费开办线上线下文化艺术培训班47个,为文艺团队提供场地排演服务近6000余次。图书馆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40余场,书刊流通4万余册,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据都江堰市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送文化大餐、文化服务到群众身边,以“爱成都·迎大运”为主题的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年开展了400余场次,全市新建(完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站点13个,培训人数近4万人次。新建绿道健身新空间10处,打造社区运动角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9平方米,全民健身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年,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为都江堰人的美好生活赋能。
新的一年,都江堰市将围绕“建设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擦亮世界遗产城市品牌”“建设快旅慢游支撑体系”三大任务,全力彰显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时代价值。“我们将聚焦疫后恢复,重振信心,构建大发展先机;聚焦科学复兴、进位争先,构建大景区格局;聚焦业态融合、转型提能,构建大消费场景;聚焦古堰文韵,以文塑魂,构建大文化矩阵;聚焦内联外畅、快旅慢游,构建大交通体系;聚焦品质提升、培优创新,构建大服务品牌;聚焦开放营销、联动作为,构建大合作平台,全力推进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建设。”曾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