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2-01/07/010938.html

等待处理…

古城墙的前世今生

作者 宋正刚
点击量:91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都江堰,这座城市绿翠浸润、风光旖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山、水、道、熊猫等元素闻名于世。在其1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52处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单位,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展示着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奎光塔,中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灵岩山,让你领略袁焕仙和南怀瑾的禅境;赵公山,被称作财神祖庭;刘海坝,司马相如魂归之所……遇见都江堰,一种对先贤的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让我们在美好的季节里,随着记者的笔触和摄影师的镜头,去感受这座城市历史脉络吧。

在很多男孩子的潜意识里,对古城墙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看到古城墙,特别是巍峨的城门,就能想起金戈铁马、战鼓阵阵,想起过往的峥嵘岁月,想起遥远的沧桑历史。如今,古城墙已成为一道风景,见证变迁、唤醒往昔。来都江堰游玩的人,想必都不会错过宣威门,它早已和都江堰水利工程融为一体,春夏秋冬,在城门前可以观赏不同的壮美风景,而它本身更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老灌县人口中的“西门”

在老灌县人口中,常会冒出一些年轻人不甚知晓的地名。譬如,两个人在街面上碰到,一个说:“哪里去耍?”一个说:“朝东门上走!”又譬如说一个人说:“今天红光满面的,哪里吃的九大碗?”一个人回答:“今天北门上一个老朋友结儿媳妇,去赶个礼!”

东门、北门,到底是指哪里?年轻人不明究里、一头雾水。幼年时的我们,因为常听老年人说起,大致明白东门就是指幸福路口一带,而北门就是指北街口一带,等到宣化门重建,方知这里便是老灌县人所说的“东门”。

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灌县县城尚无城垣,唐宋时以巨木为栅。宋代元祐年间,驻军(当时称永康军)长官见军无城堞,伐木建筑、维修栅栏颇费民力,遂命令全城百姓“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边属,以为界线”。今天的杨柳河便是当时的遗迹。如果细心的话,在逛杨柳河时会发现一座“柳城桥”,桥旁有一棵大大的桑树,其名称应该源于这段历史。如今,倡导生态文明,用杨柳做城墙,这应该是古代历史的一项壮举,也是不折不扣的绿色生态工程吧!

明代洪武(公元1368—1399年)初,喜好“广积粮、高筑墙”的太祖朱元璋诏令天下筑城,灌县“缘山傍水,筑土为墙”,东至宣化门,北至北街一带,西达玉垒山麓,南临内江。灌县城垣经历多次修补,始终保持了这个格局。弘治年间,知县胡光将土墙以条石包砌,筑成高1丈6尺、周长8里的城垣,设置4门4楼;东宣化门、省耕楼,南导江门、阅清楼;西宣威门、怀远楼,北镇安门、拱极楼。

如今,东宣化门、省耕楼因为重建,巍峨不减当年。而宣威门、怀远楼却从遥远的历史上留存到现在,见证了数百年的沧桑历史,成为都江堰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

古城门诉说遥远的历史

从玉垒山麓沿松茂古道上行,只见古城墙雉堞高低隐现于林莽间层层叠叠的树影中,西门城楼于古木丛中突兀而起,雄踞山脊,制扼古道,有万夫莫开之势。资料记载,西门城门坐东南向西北,高8.4米(雉堞高1.5米),门洞为石作素面卷拱,洞宽5.05米(背面5.62米),进深11.1米、高4.75米(背面5.42米);城垛宽0.8米、高0.57米,厚0.4米,垛洞宽0.21米、高0.24米。城楼为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招梁式建筑,面阔3间7米,进深2间4.1米、通高10.5米。底层有回廊,宽2.7米。城楼内侧有石梯道至城上。石作城墙依山脊构筑,南起斗犀台,北至都江堰市烈士陵园,长约2000米,高5.2米。2012年7月,省政府公布宣威门及城墙为第八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光阴荏苒,时代更迭。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过去的古城垣只剩下西门的门洞和一段残墙断壁。有人说,86版《西游记》片尾曲中师徒四人“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镜头所经过的城门是宣威门,但细心的都江堰人可以发现,其实是距此不远、有“川西锁钥”之称的“玉垒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城西开辟玉垒山公园,西门城楼及城墙得以修复。

今天,沿古城墙石阶漫步,冬日阳光照耀下,四处可见斑驳树影。登上城楼,举目远望,可见浩浩荡荡的岷江水,可见鱼嘴、安澜索桥等标志性景物。山风掠过,松涛阵阵,犹如当年李冰率先民壅江作堋、开凿离堆的号子,又似当年守城兵士拒敌厮杀的呐喊。有了这段城墙,都江堰古城苍老的往事便从尘封的史书中走出来,变得可以触摸和亲近。

从宣威门城楼上往江边而行,很快就来到斗犀台。斗犀台倚山临江,是都江堰市的著名古迹。宋代斗犀台上相继建有“浮云亭”“怀古亭”。历经沧桑,原亭已不存在。如今的亭子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相传,两千多年前,由于江神兴风作浪,造成成都平原水灾不断。为乞求江神不再危害生灵,每年旧历六月二十四,老百姓都要杀猪宰羊敬江神,还要献上童女两名与江神为妻。但江神仍恶性不改,照样涌水为患,百姓苦不堪言。李冰任蜀郡守后,决心设法为民除去这个祸害。江神化作犀牛,李冰也摇身一变,化作犀牛与之相斗,战得天昏地暗,终于除去这个祸害。为了纪念李冰,人们将李冰斗犀的地方,称为“斗犀台”。

宣威门附近还有大小擂鼓坪,听名字就知道与军事有关,传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擂鼓坪还活跃着一群野生麂子,足见都江堰生态之好!

登上怀远楼,西望千里岷山,雪岭耀金,东瞰平川万里,沃野接天。有一首诗描写这种美丽风景:

半城江水半城山,亦为风流亦为情。

都江景色冠天地,玉垒春光四时新。

澜回鱼嘴分内外,浪拍离堆出宝瓶。

若从宣威门上望,五流穿街向东行。

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一草一木都是上苍赐与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守护。在构建“五大新城”的历史战略中,相信这些古迹会绽放光彩、熠熠生辉!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