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2-02/22/011125.html

等待处理…

敬畏生命 守护安全

——生命安全教育系列科普活动
走进中小学

点击量:63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生命安全教育,入脑入心。2月17日、18日,由市教育局联合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系列科普活动走进龙江路小学集团万达校区和李冰中学。对这两所学校的师生而言,新学期第一份收获便是满满的安全感。

防震减灾时刻牢记

“房屋倒塌的原因是什么?”“避震时为什么要护头?”“地震时该躲在家具下面还是旁边?”2月17日,在龙江路小学集团万达校区阶梯教室内,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和科技处(应急服务处)一级调研员、高级工程师龚宇为现场360余名师生作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专题讲座。龚宇通过大量案例和翔实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了四川省防震减灾情况,重点讲解了地震基本常识、地震灾害的成因、地震灾害的分类、应急避震和自救互救常识。穿插其间的一问一答环节,更是引得孩子们纷纷举手,踊跃参与。在互动交流中,孩子们收获满满。“以前说起地震,我以为只能跑。今天听了讲座,我才知道还可以选择就近躲避。龚老师说无论是跑还是躲,一定要沉着冷静,这样成功避险的概率会很大。”龙江路小学集团万达校区四年级学生王惜锐说道。

活动中,龙江路小学集团万达校区、都江堰中兴学校的5位教师受聘成为都江堰第二批防灾减灾应急科普老师,将参与都江堰市防灾减灾应急科普品牌《应急课堂》打造与建设。现场还进行了应急避险演练。龙江路小学集团万达校区校长王锦表示,此次活动旨在让师生对防震减灾、避险自救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增长孩子们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建立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王锦说道。

交通安全警钟长鸣

何为中国式过马路?大货车行驶时为何会有视线盲区?一旦闯入视线盲区,行人车辆会遭遇怎样的危险?对中学生而言,最容易遇到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什么?2月18日,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邓云为李冰中学师生讲授了一堂道路交通安全科普教育课。

在教育课上,大到当下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小到正确的开车门下车动作,邓云都一一进行了细致讲解。为让师生们对交警的工作有一个直观了解,邓云还请来交警同事现场示范,教授大家看懂交警在路口执勤时的指挥手势。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乘坐私家车……这些与师生们息息相关的出行环节的注意事项通过课堂上的图片、文字、视频和现场讲解,生动展示在大家面前。交警叔叔抛出的“妙计锦囊”也让同学们获益匪浅。“今天看了邓警官给我们展示的案例,我意识到骑车戴头盔十分必要,是保护我们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今后,我也要劝导骑电瓶车的亲朋好友,骑车时一定要正确佩戴好头盔。”李冰中学七年级学生雷语嫣然说道。

不仅要让孩子们意识危险,还要会避险,这正是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科普活动的目的。李冰中学德育办主任袁发洪认为,这样的生动课堂不仅能有效增强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还能进一步杜绝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袁发洪说:“这堂课师生反映效果很好,内容很贴近实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走进校园,全面提高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文明意识。”

生命教育科普在线

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更是公众教育,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是家庭和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从疫情防控、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燃气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多层次普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我市将充分发挥应急课堂、五叶草志愿者服务队和应急科普老师的带领作用,常态化开展自然灾害联合巡查体验、防灾减灾地震台站监测体验、防灾减灾应急科普教育等集科普教育、党性教育、志愿服务、应急管理于一体的体验式活动,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防灾减灾救灾意识。“防灾减灾要从娃娃抓起。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普及防震避险逃生、应急处置知识,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市防灾减灾应急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增强生命安全教育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将生命安全植入课堂教学,渗透到全学科全学段。“在做好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链接各类资源,创新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形式,继续为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寻找合适的‘新伙伴’。通过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更好地达到‘人人学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都平安’的教育宣传目的,让孩子们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上一条:扬帆启航 一起向未来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