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成都垃圾分类工作步入法治化、系统化、常态化轨道。垃圾分类一周年,从“一个桶”到“四个桶”,从“不愿意分”到“愿意分”,从“他人约束”到“积极践行”……垃圾分类这件“日常小事”,正逐步成为都江堰人的新日常、新风尚。
红黑榜促提升 商住小区分类有道
3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奎光塔街道安顺社区的春雨华璋小区,中庭处一座小巧的仿古棚屋便是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红、黑、蓝、绿四色四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棚屋一侧张贴着的垃圾收运信息公示栏上,垃圾投放时间、收运人员信息、垃圾车收运线路、生活垃圾四分类物流去向等信息一目了然。就在记者采访时,陆续有居民带着自家分好类的生活垃圾前来投放。“现在垃圾分类投放大家都很习惯了,什么垃圾投放在哪个桶里,大致都是清楚的。遇到有些拿不准的,还有督导员在旁边教我们。所以,正确分类投放是完全没得问题的。”正如小区居民李萍所说,一年来,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已有了明显提升,而这也得益于小区在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中的一系列“硬核行动”。在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记者看到,显眼处设置的垃圾分类红榜和黑榜上都有住户的名字,这是物管方制定的激励机制。“当初设置这个红黑榜就是为了激励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每天按照标准认真投放的,我们会通过业委会评选出来在红榜公示,对于那些长期不按标准分类投放的,我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在黑榜公示出来。时间一长,不自觉的人也变得自觉了。”春雨华璋小区物业负责人周勇说道。
分类垃圾桶入户 自治小区推进有招
与春雨华璋小区不同,地处奎光塔街道龙潭湾社区的“人和小院”是一个自治管理小区。这个修建于1999年的老旧院落里只居住着33户居民。小区业委会就是垃圾分类推广实施的“领头羊”。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过程中,小区业委会和志愿者发挥了大作用。“我们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初期,组建了引导员、监督员队伍,引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此外,还在社区指导下,对居民开展入户宣传以及垃圾分类系列主题活动,印发倡议书、分类指南、宣传彩页等。”据“人和小院”业委会负责人朱晓莉介绍,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他们还结合小区实际,给每家每户发放四分类垃圾桶。在小区住户董保群家,记者看到,她正将清理好的厨余垃圾放入对应的分类垃圾桶内。“这是小区给我们配发的垃圾分类投放桶,平时我们在家丢垃圾都是分类丢和装,你看这墙上是小区发的分类指南,一开始就对照这上面的丢。后来熟悉了,我都知道哪些垃圾丢哪个桶了。出门我就各个桶的垃圾分类收好,提到大门口就分类投放了。” 除此外,“人和小院”还采取了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凡是正确分类正确投放垃圾的居民在获得监督员认可后即可获得积分兑换礼品。“我们是希望能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举措,让院落居民随手一丢的旧习不再,用绿色理念绘就更加宜居的社区环境。”朱晓莉说道。
三方人员暗访测评 推动垃圾分类有效
自《条例》实施以来,都江堰市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宣传动员,完善分类收运环节,助推垃圾分类加速驶入“快车道”。截至目前,都江堰市垃圾分类已全域推广,全市标准化投放站点累计达867个,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小区创建566个;在镇(街)建设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81个;依托环境卫生、餐厨垃圾社会化收运等社会服务企业,制定分类收运线路52条,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收运,确保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分类收运范围覆盖率达100%。回收利用率从2021年1月的36%提升至2022年2月的55%。“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还聘请第三方公司开展全市垃圾分类专项阶段性督查,重点对小区、学校、商业综合体等点位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和建设情况进行暗访。根据暗访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助推分类投放和收运水平的快速提升。”据都江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卫中心副主任李星介绍,接下来,都江堰市将加强长效管理和宣传引导,真正实现让“垃圾做减法,环境做加法”。“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垃圾分类标准化示范站点的建设以及加强各个镇街大件暂存点的建设力度,解决大件垃圾投放、转运问题。同时,还要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切实抓好《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贯彻实施,确保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