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清明来临,人们总是要以各种方式来祭奠自己的祖先,以此表达后辈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的春祭日。清明节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就农事而言,民间有谚语“清明要明,谷雨要淋”,就是说清明节当天要艳阳高照、阳光明媚,这样的天气预示着今年的农势必定很好,一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明节在灌县(今都江堰市)民间习俗中也叫赶“老鸹会”,有“清明”前后十天都可以上坟(扫墓)的规矩。从清明前十天开始,只要天上不下雨,锅盔店、纸火铺的生意就十分火爆。特别是这段时间的锅盔,是必须要预定的,否则就买不到。每天一早,上坟的人们首先就去锅盔店围着打锅盔的炉子焦急地等待锅盔出炉,锅盔店的师傅则根据预订的顺序把刚出炉的锅盔用牛皮纸10个一封地包好递给顾客。
纸火铺里的香蜡钱纸、鞭炮、坟飘子更是上坟必备的物品。在灌县的民俗中,上坟的坟飘子很有讲究,儿子、孙子等男性要买纯黄色的,女儿、孙女等女性要买红绿紫等彩色的。这样在坟上一挂,世人就知道这家人有多少儿女了。
记忆中我们家上坟是在清明前十天,父亲在外地工作,上坟是不参加的,一切都由老母亲操持。定好上坟的日子,我一早就提起篼篼去华光寺锅盔摊摊等锅盔,锅盔是母亲头天交钱订好的。家里,母亲把头天煮好的腊肉香肠切好用碗装巴适,姐姐负责捞凉面,母亲把萝卜、莴笋、大葱切成细丝再加上发好的粉丝和在一起,用两个玻璃瓶把和凉面的调料及凉拌三丝的调料装好。香蜡钱纸、鞭炮、坟飘子头天就准备好了。
初春时节,下过雨的山路十分湿滑,远处的山雾像轻纱一样缠绕在山腰,整座山朦朦胧胧地像仙山一般。山上的树叶落满水珠,太阳一照水珠折射出色彩斑斓的光,十分耀眼,十分好看。
山路两边红的黄的白的野花开得十分灿烂,小草上的露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的裤脚和鞋子,沾满泥巴的鞋在泥泞的山路上慢慢挪动。
爷爷和奶奶的墓地到了。母亲拿出镰刀和姐姐一起认真地清理墓地四周的杂草,我用砍刀卖力地把坟头上次生的杂树连根砍掉,用铁锹铲些泥巴把两座坟垒好。然后,去砍两根竹子把撕好的坟飘子插在坟头,一大束坟飘子随风飘舞,像先人们愉快的身影在舞蹈。
随后,把一对蜡一炷香点上插在墓门前,在香蜡前的空地上分别摆上两个酒杯两双筷子,用碗装好的腊肉香肠、凉面、凉拌三丝和锅盔摆在酒杯后面。母亲在两座坟前的四个酒杯里分别斟满酒,把钱纸在蜡烛上点燃分两堆在两座坟前烧着,我们兄弟姊妹也跟着在两座坟前烧纸、磕头。母亲还要在爷爷奶奶坟的周围分别烧一些纸,谓之烧给地盘业主、左邻右舍。
烧罢钱纸,我立刻点燃早就挂在树上的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清脆悦耳,在山间久久回荡。远处院落里的乡邻们望着袅袅升腾的鞭炮硝烟,高呼着:“走!赶老鸹会。”大人小孩一起朝我爷爷奶奶的墓地走来。母亲一边给小孩子们拿锅盔,一边请乡邻们吃肉喝酒。乡邻们或站或席地而坐,大家边吃边喝,热热闹闹,这时候母亲还不忘感谢乡邻们对爷爷奶奶坟地的照看。
清明节是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苏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