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2-04/19/011421.html

等待处理…

山水人城相融新画卷

我市奋力构建
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

点击量:42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我市的真实写照。

这里,城中有山,山城相依。青城山、灵岩山、赵公山、玉垒山,群山环绕,拱卫这满城的灵秀。这里,水网交织,江河棋布。汹涌澎湃的岷江之水将城市轻拥入怀,蜿蜒出山水人城相融的新画卷。

山水为凭,见证了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绿色低碳和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构建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的决心和信心。随着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都江堰以生态赋能宜居公园新城建设的大美诗篇,开始书写延伸。

厚植生态本底 筑牢公园城市底色

“都江堰的坏境,是在全国都排得上号的。”漫步在碧波荡漾的岷江河畔,徜徉于城市的蓝天碧水间,市民魏坤竖起了大拇指。“3月初,我在朋友圈分享了在都江堰看雪山的照片,外地朋友羡慕得很。家乡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我很骄傲!”

“抬头见景、推窗见绿、远眺雪山。”这是独属于都江堰人的生活美学,更是魏坤骄傲的资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都江堰以铁的措施、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抓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擦亮了城市生态和谐的幸福底色。

在蓝天保卫战中,过去一年,都江堰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蓝天答卷”。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PM2.5平均浓度31.6微克/立方米,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排名成都前列。今年,这样的“攻势”还在继续。蓝天如洗、雪山频现……通过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研判-预警-响应”全链条工作机制,都江堰将带给市民更多“望得见山”的蓝天幸福。

肩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核心水源涵养地特殊使命,都江堰在碧水保卫战中以“人防+技防”,实现了全市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的目标。干净的河水中各类鱼儿畅游,河道旁成片的植物随风摇曳……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少市民都会到河边散步、锻炼,享受生活,从容而踏实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碧水、蓝天也要与净土为伴,在净土保卫战中,通过耕地土壤保护、建设行业用地土壤监测等举措,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当城市融入自然,碧水蓝天日日得见,雪山成为窗外惯常风景,生态浸润带来的绿色幸福正温暖着每个都江堰人的心。年过六旬的梁晓英说:“住在都江堰就是我向往的生活,环境巴适,城市宜居,生活在这里幸福感爆棚!”

打通城市“绿”脉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都江堰从城市形态入手,让绿色成为建设公园城市最厚重的底色,而规划建设735公里、覆盖全域的天府绿道,便是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逛绿道、游绿道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选择。拍拍照、散散步、摆摆龙门阵,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市民脸上。“建绿道以后,我和老伴每天都会走上几公里,现在不用跋山涉水,就能感受最原生态的美景。”市民李辉告诉记者。

这是天府绿道中的场景。我市将天府绿道建设作为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以绿道为脉络的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随着三级绿道体系逐渐成网,贯穿全域、覆盖城区的生态“绿脉”逐渐形成,“绿道+”的新业态也应运而生。

石羊镇七里诗乡通过建设30公里田园绿道,串联起辖区内的川西林盘、大地景观、乡村民宿农庄、地道特色美食,形成特色餐饮、私房菜、乡村咖啡、林盘老茶馆、书吧、农村生活体验馆、特色民宿等10余种新兴业态,实现了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也吸引了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家乡发展。石羊镇七里社区返乡创业居民毛强感叹道:“如今我开观光车,我妻子开农家乐,在家的收入比在外奔波更高!”

这是我市以绿道推动农商文旅体医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绿道+”,我市探索出了一条没有厂房的绿色发展经济带,诠释了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深刻内涵。

除了绿道,小游园、微绿地也是我市建设公园城市的特色之一。把公园搬到市民家门口,在人居江安河小游园,干净整洁的绿道、色彩丰富的鲜花、郁郁葱葱的草坪,处处绽放着春日的活力。“以前这里就是一片空地,打造出来后,出门就是公园。现在绿色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附近居民李奎表示。

更多“利好”还在路上。今年,我市将加快构建“1个国家公园、10个综合公园和若干小游园、微绿地”的全域公园体系,完成4个小游园、微绿地打造,新增城市立体绿化3000平方米,完成新改建各级绿道35公里,提升市民生活的“绿色含量”。

提升城市品质 人居环境更绿更美

阿坝州黑水林业干休所院落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典型的老旧院落小区。随着城市发展,基础设施老旧破损等问题逐渐暴露。在广泛征集业主意见的基础上,我市对该院落进行改造,不仅完善了安防设施,平整了道路,修复了院落内破损的公共通道、消防通道等,还划定了汽车停车位,整理了绿化,配套完善了文化、娱乐、健身等文体活动设施,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肉眼可见的改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转变跃升。聚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江堰正一步步把公园城市的幸福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今年,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还在持续推进,都江堰将完成6条及以上“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建设,构建起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创建2个园林式居住小区、完成4个老旧小区改造,让市民足不出市就能尽享山水田园之美。

“把补短板、惠民生作为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设施,积极回应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力争到2026年,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优美、地域特色彰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的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漫步都江堰,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宽敞整洁的广场,花草掩映的游园,随处可见市民翩翩起舞、慢跑健身,享受着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建设带来的福利与惬意。发展没有终点,随着一项项城建工程建设成果的日益显现,“住在都江堰”正成为市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生活。(本报记者 胡馨怡)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召开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