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一江春水自远山而来,经都江堰化作涓涓细流,润泽天府,沃野千里,这片丰饶的土地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地。古往今来,到过都江堰的书画家不计其数,幽甲天下的青城山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热情,浩荡奔流的岷江流淌成了他们笔下的画意。如今,许多知名画家在这座城市创作、居住。“有山有水有风景、有情有调有生活”是他们的生活常态,他们用敏锐的目光发现这座城市的美,用笔下的丹青传播这座城市的美,成为这座城市幸福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我的名字就有个‘融’字,很多人以为是‘蓉’,认为我是成都出生的,其实老家在江苏,因为我妈妈名字后面有个‘融’,我就叫‘小融’。”吴小融说。
融入山水
在翡翠绿的河畔定居
吴小融的家坐落于聚源画家村。记者前去采访的那天,春光明媚,沿途可以看见大片的油菜花,金灿灿的让人心旷神怡。来到她家门口,望见一株红梅开得正艳。走进院内,绿草如茵,繁花满树,不由得感叹一声:“好美的院子!”她有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平时就喜欢栽花,虽然辛苦,但花开的时候让人心旷神怡。”看到一株白色的茶花,晶莹剔透的花朵惹人怜爱,记者不由得想起席慕蓉笔下的《白色山茶花》,文中那句“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
“我在成都长大,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我来过青城山、都江堰,后来自己也常来,喜欢来这里爬山。要说到风景,在成都范围内,都江堰肯定是首屈一指的。还未到都江堰居住之前,我就经常感叹,做一个都江堰人真是太幸福了!有青山,有绿水,有清新的空气,有悠久的文化,可赏可玩的地方太多了……”说起都江堰,吴小融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大概是1971年的时候,还在读艺术学校美术专业的吴小融曾在离堆公园住了一个月,她回忆道:“那时候还是学生,学校组织我们来都江堰写生,晚上同学们在离堆公园的老房子里打地铺,白天外出写生,自然风光、川西民居都画了不少。随处都是美景,可画的素材真是太多了。”
“作为一名画家,对美的感受更敏锐一些,尤其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更高一些,我不喜欢住在火柴匣子似的房子里,希望自己住的地方能看得见山水,有大片的绿色,更希望有自己的画室和一个小小的展厅。”上世纪90年代末,吴小融决定建一座自己的工作室,她到成都周边考察了许多地方,在尼玛泽仁、阿鸽等画家的大力推荐下,她来到位于聚源镇迎祥社区的画家村。“一看见这条河,水是那么清、那么绿,潺潺的流水在河畔树丛的掩映下泛着翡翠色的光泽,我一下就被迷住了,当即就决心在这里定居!”
融入城市
成为一名“新都江堰人”
现在的吴小融已是一个真正的都江堰人,不仅在都江堰生活,也在都江堰工作,她还担任了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的教授。“退休以后,本来想好好自由几年,接到邀请,我原本有些犹豫。邀请的老师说你先来看看吧。一到学校就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青城山下居然有一所这么漂亮的学校。背靠青山,抬头眺望就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受。再看看那些青春洋溢的孩子,自己一下子动了心。”在学院,吴小融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她将多年来艺术创作的心得传授给学生。她说:“成都东软学院曾与都江堰电视台合作,用动画形式讲诉都江堰的传说故事,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都江堰很适合发展教育、文创产业,作为一个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新都江堰人,我愿意为此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吴小融美术创作涉猎很广,做了20多年的舞台与影视美术设计,她在漆画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精力,持续进行油画创作。近日,她正在创作一幅扶贫题材的油画——《点亮大山的梦》,内容是在偏远山区实施“电力天路”的场景。“我画都江堰的油画也不少,五、六年前,我曾参加了都江堰市政协组织的写生活动,随着广泛的采风,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都江堰丰富、优美的自然资源。”都江堰市优美的环境极大激发了吴小融的创作热情,她在都江堰市创作的多幅美术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获奖。
2021年,吴小融被推选为都江堰市政协委员,这个身份让她更关注都江堰市的文化建设。“近几年,成都市建设了不少品质高的美术馆、博物馆,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都江堰市作为世界闻名的‘三遗’之城,可以展示的东西太多了,需要有一座能与城市形象匹配的博物馆,让游客快速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宜居宜养的自然环境……”目前,吴小融正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博物馆的落地积极建言、提案。
作为一位画家,吴小融常与张宗品、张学忠、廖先进等一批本地画家交流、写生。她喜欢看一些当地作家、诗人的文学作品,尤其关注写都江堰的作品。“都江堰的山山水水,都江堰的文化,都江堰的发展都与我息息相关。现在画家村周围的配套越来越好,可以看电影、逛超市、品美食……这些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都江堰市飞速的发展与变化……”言谈中,吴小融对都江堰市的热爱溢于言表。正如她名字中有一个“融”字,这些年来,她真正地融入了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