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2-04/26/011479.html

等待处理…

都江堰的河

点击量:121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三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我在仰天窝附近漫步,尽管春天已经来临,仍感觉春寒料峭。对于一个几十年没有在都江堰生活的都江堰人来说,走在曾经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街道上,熟悉的是儿时老灌县的记忆历历在目,陌生的是都江堰的变化实在太大。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以后,都江堰化危为机,走出低谷,涅槃重生。

大家都知道,“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是都江堰的名片。伫立堤岸,看着这碧绿如玉、晶莹剔透的江水,不禁想起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名言,对水的膜拜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作为本地人,我每次都会自豪地给别人讲,都江堰是上风上水之地,当之无愧的“天府之源”。多年前,都江堰已被录入联合国“双遗产”名录,现在又增添了一项殊荣——世界灌溉工程,所以,都江堰荣升为“三遗”之城。一个城市,因水而灵动,又因为水,把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都江之水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人说,没有到过都江堰,就不算来过成都,也不算来过四川,这话一点儿也不为过。

至于都江堰的河,可能知道的、特别是外地人就不多了。我曾经问过一位在都江堰生活了十几年的外地人,都江堰有几条河,什么河?他只说出了其中的两条,还不太确定。大家看地图就知道,都江堰整个城区是随地形呈扇状分布的,以仰天窝一带为“扇把子”向东向北向南三个方向扩展。内江也由此分流出去。走在仰天窝步云廊桥水闸上,江水轰鸣奔涌而至。这步云廊桥第一道水闸,已经把内江一分为二了,到蒲柏桥又一分为四,北面为蒲阳河和柏条河,南面为走马河和江安河。在我看来,从都江堰鱼嘴至宝瓶口这一段,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原始核心的部分,宝瓶口以下河段,为岷江润泽天府的展开部分。作为一个外行人来讲,我在猜想,宝瓶口以下河段是人工河还是自然河?如果是自然河的话,那就不用花这么大人力开凿离堆了。可以推断,整个内江都应该是人工河。由此可见,都江堰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两千多年前古人有这样卓绝的治水智慧,的确令人惊叹。难怪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而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还在为民众输送汨汨清流,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都江堰工程如此伟大,而都江堰的河却容易被人忽略。如果说都江堰核心工程是人的大脑的话,那么都江堰的河就是人的四肢,支撑着整个躯体;如果说都江堰工程是树根,那么都江堰的河就是它的树干和树叶,让整个树木枝繁叶茂;如果把都江堰工程比喻为一把小提琴的话,那么都江堰的河就是琴弦,琴弦和琴身一起,才能奏出美妙和谐的音符。站在蒲柏桥头,发现河道在此分流以后就立马拐了个弯,一路往北,然后往东。我沿河一路走至二环路口,只见河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那座异型的红桥横跨南北,成为蒲阳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河岸绿荫繁茂,郁郁青青,花园般的壹街区外滩广场,两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广场正中宣传栏上张贴着不少征婚广告,引得不少人驻足寻缘。花园北侧,音乐发烧友在吹拉弹唱。花园草坪上,10余位藏族同胞正在草坪上野炊、欢笑。当年这个地方是青城造纸厂,如今纸厂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明丽的花园和优美的河景。几年前的壹街区,还显得冷冷清清,如今已是商店林立、人声鼎沸。

相比蒲阳河的偏北偏远,柏条河就靠近主城区了,其水量也要小一些,河床里露出很多鹅卵石。柏条河二环路河景公园里,杜鹃盛开,樱花绽放,长长的醒目的绿道一眼望不到头。都江堰虽没有开放式公园,但处处是河景,处处都可以健身。我听广播说都江堰的健身绿道已达到了100多公里,这要感谢市政府倾力打造,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地方。

来到走马河中段一侧,宽阔的草坪上,散落着休闲的市民。远处身着鲜艳运动服的大妈跳着欢快的舞蹈。抬头仰望蓝天,五彩的风筝在空中飘飞。河的南侧,一幕瀑布从天而来,白花花的水珠与河水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如果不特别留意,还不易发现走马河上有这样一处小瀑布,给人别有洞天之感。我觉得走马河最有特色之处是它的上游很接地气,老城区河段遍布着不少的河边茶园,很多老头老太太以及年轻人都喜欢在那里喝茶聊天,好不悠闲自在。

四条河中,江安河是最小的,如果不是水闸把水位抬高,不少河段也只能算是小河沟。还有一条外江,是泄洪的河道,但涨水时河水也蛮大的,据说以后外江水面要抬高,打造出都江堰最宽阔的江景,老百姓都很期待。

比起蒲阳河的奔放潇洒,走马河的雍容大气,江安河的小桥涓流,我更欣赏柏条河的婉约清丽。

我喜欢都江堰的河,它们虽没有大江大河的磅礴和豪迈,但隽秀静谧,波澜不惊。岷江水似甘泉似琼浆,每一股涓流、每一滴水珠都带着古老的文化基因,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千百年来滋养着川西大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正是水的神奇和“拜水”的涵义,祈福都江堰。(□宋岷)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来自诗乡的报告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