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2-06/10/011737.html

等待处理…

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
再上新台阶贡献都江堰力量

点击量:51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2022年5月27日至30日在成都胜利召开。这对于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四川实际,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以赶考姿态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城山”“都江堰”也出现在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代表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报告指出,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三星堆—金沙、九寨沟—黄龙、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重点文旅品牌和文旅走廊,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让四川文旅名扬天下、享誉全球。

都江堰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遗产为一身的“三遗”之城。如何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机遇?都江堰必须坚定信念再出发,奋力有为开新局,以建设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五大新城”为抓手,交出一份无愧于心的都江堰答卷。

主动作为敢于担当

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现实路径,创新毗邻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新模式,以跨省域、跨市域功能平台为重点,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分工协同的产业合作机制、异地通办的政务服务机制。

下一步,都江堰将创新毗邻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新模式,与高新区、天府新区以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形式在科技研发和飞地经济方面开展合作,与阿坝州等地在绿色产业和绿色电力能源方面开展合作,与彭州在油气能源、中医康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携手崇州共建大青城旅游环线,联动成华擦亮熊猫IP,积极争取建立郊区新城联合产业发展基金、交通布局等,推出一批合作实体项目,探索一批合作新模式,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都江堰将以跨省域、跨市域功能平台为重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尤其要用好文旅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分工协同的产业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天府旅游名县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的作用,强化与重庆南川、大足、武隆和四川三星堆、九寨沟、峨眉山等优质旅游资源合作,在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等方面寻求突破,争取建成一批营销推介、重大项目等产业合作平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携手打造“一带一路”旅游目的地共同体,创新体制机制,为激发双城经济圈建设内生动力做出积极贡献。

突出世界遗产优势

用活5个世界级IP

“三遗”是祖先对都江堰人的丰厚馈赠,是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慷慨赐予,也让都江堰人在迈向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目标的征程中有了充足的底气。近年来,都江堰市域内的成都融创文旅城建成投运,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获评“智慧旅游最佳示范景区”和四川旅游“金熊猫”奖,灌县古城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和天府旅游名镇;成都双遗马拉松晋级A类赛事,“虹口漂流”获评国家体育产业化示范项目,青城武术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建成成都市AAA级林盘景区9个,获得“天府旅游名县”等成都市级以上表彰79项;2021年全市游客年接待量突破2600万人次。

都江堰有着4500年文明史、2000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理应在新时代文化强省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做出独特贡献。目前,都江堰把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作为“五大新城”之首,围绕山水文脉保护传承、旅游产业建圈强链、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快旅慢游功能支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可及等方向,通过文化传承、产业构建、场景丰富、消费激活、功能支撑、效能提升等举措,着重发挥世界遗产特色优势,打造独特生态文化IP。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活5个世界级文化IP,围绕“大遗产”“大灌区”“大青城”“大熊猫”“大冰雪”,推动文旅资源与数字技术、元宇宙等新兴科技融合,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引入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等文娱项目,营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旅游新场景,擦亮世界遗产品牌,奋力打造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

筑牢绿色生态本底

建好“雪山里的公园城市”

用都江堰市民的话说,能看见雪山的天数越来越多了。在游客眼中,都江堰是“雪山里的公园城市”。今年以来,都江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17天,优良率为89.3%,同比增加3天。纳入国家、四川省、成都市考核的11个地表水断面和4个湖(库)断面水质均达到II类及以上,达标率100%,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对都江堰而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通过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用好生态资源本底优势,都江堰加快建设“雪山里的公园城市”,创造更多诗意栖居的宜居价值、记住乡愁的人文价值、幸福美好的生活价值和简约健康的社会价值。

构建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就是要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巴适安逸的生活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推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典范。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形成绿色产业发展高地

目前,都江堰正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通道,率先在成都完成GEP核算。有序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反映保护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流域治理+片区开发”EOD模式试点,统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做好水生态价值转化和用水权改革试点。与四川省联合环境交易所深度合作,参与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

投资10亿元的元气森林都江堰工厂进入试投产阶段,生产线上都江堰的“资源好水”正在变成“发展活水”。围绕推动产业建圈强链,都江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先后签约落地了元气森林饮料、黄金骏马精酿啤酒等投资逾10亿元的重大水饮项目。

下一步,都江堰将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努力跻身数字经济、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新赛道。重点培育旅游业、文创业、会展业、食品饮料、旅游装备、数字经济、特色种植7条产业链,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通过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水经济、数字经济、文创经济等绿色产业,着力发展总部经济、结算经济、林盘经济等新型业态,倡导绿色能源使用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发展环境。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精华灌区生机勃勃

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是关键。为此,都江堰出台了《都江堰市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和配套实施细则,加快构建都江堰精华灌区产业集群,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今年75%以上水稻种植实现机械化插秧。

围绕做强现代农业产业链,都江堰聚力提升猕猴桃、川芎、茶叶等五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业带动力、品牌价值力,加速健全冷链仓储、市场供给体系,以品牌铸就供应链价值链,拓展强企富民空间。目前已有11个“灌区造”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并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智慧城市在带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在人口、空间、人工智能等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聚焦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都江堰将加快构建“1+4+5+N”智慧都江堰城市治理体系,用智慧应用场景赋能“五大新城”建设。

在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都江堰以智慧赋能旅游发展,加快推动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优化提升,推出集研学交流、在线商城、会员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一部手机游都江堰”平台,推动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等元素NFT数字文创产品研发和“信用码、消费码、疫情防控码”三码合一建设,让游客在都江堰能够更加便捷、温馨地体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独特魅力。同时,加快推进城市智慧治理,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构建“王”字型智慧管理体系,以智慧赋能旅游管理与服务,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完整的智慧治理解决方案。

民生就是民心,围绕擦亮城市幸福底色,共建美好家园,都江堰将做优做强城市基本功能,立足常住人口、旅游人群、新市民和年轻人等群体,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好岗位。同时,都江堰发出了“打造以青年人口为基础、以高端人才为引领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创新人才发展区”的动员令,向四海英才亮出都江堰诚意,发出都江堰邀约。(本报记者 宋正刚)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保育秀美山林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