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农村户厕改造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今年4月份开始,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130个涉农社区,113871户开展农村户厕改造“回头看”。目前,工作已接近尾声。户厕改造后的使用情况怎样?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又有怎样的变化?7月25日,记者前往天马镇圣寿社区实地探访。
走近圣寿社区11组郑家院子,映入眼帘的是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高大的龙门子、半人高的院墙,院墙上或彩绘或悬挂饰物,门前道路干净整洁、院落环境宽敞明亮。随意走入几家住户,只见户厕都进行了改造,前面是铺上瓷砖、配备水箱和蹲位便池的干净卫生间,后面(户外)则是标准化三格化粪池。
每到一处,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都与社区党委负责人一道,仔细查看,询问使用情况等。在一户人家外围,正遇村民打开第三格出粪口,舀粪水灌菜园,与传统粪水直接使用不同的是,经过一二格沉淀的粪水清亮无渣,气味减小。
圣寿社区党委书记彭路春介绍,社区2018年开始推进户厕改造,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通过改厕,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提升,2020年郑家院子荣获新时代文明实践院落,2021年获得都江堰市乡村振兴院落。记者看到,改厕完成后,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有“都江堰市农村户厕改造项目”牌匾,标注有户主姓名、编号、化粪池类型,以及监督负责人、管理负责人电话。厕所改造后,后续维护、使用环节也很重要。
彭路春说:“社区会定期对改厕农户进行回访,跟踪检查使用情况,教会群众科学规范使用和正确维护管理卫生厕所,确保做到‘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记者还看到,为了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社区利用居民外墙进行卫生厕所宣传教育,张贴内容有厕所革命知识问答,顺口溜知识宣传教育等,既起到宣传作用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村民在自家门口用塑料箱整齐种植花卉、蔬菜等,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宜人景象。改厕改出新生活,有群众表示,卫生环境干净了,大家就愿意出来了,坐在绿荫下喝茶纳凉、娱乐消暑,一幅怡然自得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农村户厕改造工作是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是将农村传统的旱厕改造成卫生厕所,能及时将粪便进行处理,还能增加肥源,提高肥效,是小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护了农民身心健康。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指导科科长罗光元介绍,前期,都江堰通过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超额全面完成三年改厕任务。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此次“回头看”排查问题134个,已立行整改133个。 (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