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叶,就是箬竹的叶子,作为一种植物的名字,其实很平常,但在我看来,却饱含诗意,有一种温雅、雍容的古典美,同时又兼有一种素朴、清新的乡野美。
行走于故里乡间,常常不经意间就会与箬叶不期而遇。那一片片、一簇簇迎风摇曳的碧绿的箬叶,总令我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在老家一带,岭脚、塘边、溪畔、沟头……甚至路旁,莫不是箬叶栖身的地方,和它们比邻而居的,多为小灌木、茅草。它们长得特别茂盛且四季常绿,哪怕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周边的草木已然一片凋零,了无生气,但它们依然傲然挺立,翠绿欲滴,每一张箬叶都努力保持着向上的姿势,彰显出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
箬叶相比于其他纤弱细小的竹叶,那确是显得丰满大气多了,可谓竹叶中的“大姐大”,宽的堪比成人手掌,窄的至少也有三指宽,至于长度嘛,大多比筷子长多了。别看它们身形既宽又长,但样子却格外俊俏,从叶柄开始,呈椭圆状优美舒缓地伸展开去,到叶尖,又收拢起来。仔细瞧,每片叶子还分布着规则、清晰的条纹,漂亮极了。
箬叶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但尤以夏日采摘最佳。这时节的箬叶,叶身非常饱满、健壮,色泽最为均匀、亮丽。箬叶可现采现用,也可大批量采摘,晾干后扎成把,挂在屋檐下,随用随取。
箬叶的用途广极了,无一不闪耀着农耕时代文明的光芒。这里暂且不表它们的药用和观赏价值,单说它们在农事与日用诸方面的表现,就足以令人感佩不已。
斗笠,也叫斗篷,作为乡间必备而常见的遮雨挡阳的工具,除了竹篾外,箬叶也是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时光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箬叶从唐朝的诗词里向我们翩翩走来。在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中,箬叶含羞露面,给人无尽的美的遐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春日垂钓图》。细雨飘飞中,箬叶诗意地栖息于渔翁的头上,渔翁惬意地挥动着钓竿……我敢说,柳宗元笔下独钓寒江雪的那位渔翁,戴的斗笠一定也是箬叶与竹篾编就。
箬叶阔而长、柔软,清香四溢,于是,就与粽子、粑粑深深结缘,亲密地结合在一起。箬叶包的粽子、粑粑,味道更香、更醇,咬一口,唇齿留香。老家人还喜欢用晾干的箬叶包扎鸡蛋。两张箬叶,一铺一盖,包扎四枚鸡蛋,蛋与蛋之间及箬叶两头用稻草捆扎好。走亲戚时,将扎好的鸡蛋置于竹篮里,既体面好看,也不易碰烂。
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们到村前的小河边玩耍,采摘箬叶,一张叶片三折两叠,就做成一艘小船。往往,几十艘绿色的小船同时放入小河,组成船队,浩浩荡荡,随波而去,将我们美好的愿望载向远方……那场面也颇为壮观呢!
优雅、美丽的箬叶,永远氤氲着醉人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