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2-09/02/012333.html

等待处理…

历代都江堰功
留给我们的精神和智慧

点击量:227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治水古法的传承与革新

都江堰的治水经验是从每年的岁修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为了建成坚固耐久的水利工程,历代都江堰人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成功与失败中为后世提供了科学的借鉴。这里以都江堰历史上的几次“坚筑”为例。

开启“铁石坚筑”的吉当普 张宏

吉当普,元顺帝(公元1333-1370)时人,蒙古族,元代水利专家。由于经常受到洪水的冲击,都江堰受损严重,长期得不到有效修复,已经成了老百姓的忧患。在元代,每年岁修都江堰由富裕人家出钱出物,贫穷百姓出工出力,各有定数,每年岁修费用不下7万缗。一丝一毫都出自百姓,但绝大多数都被官吏挪用,每到时年冬季,费用总是短缺,难以完成岁修。

元统2年(公元1334),吉当普任四川肃政廉访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吉当普巡视都江堰工程发现数十处要害之地损毁,历年岁修遗留下很多问题。于是,召灌州判官张宏和工程人员测算、商议,同时,从官府和民间广泛征集治水意见。张宏还拿出自己的钱,制作工程模型以供试验,极力辅佐吉当普治水。试验获得了成功。吉当普决定改革易被水毁的竹笼治水方案,采用条石铁锚加固河堤,减少年年岁修的人力和财力支出,以期坚固耐久。于是发布告示,征召民工匠人,从渠首工程开始用条石铁锚对都江堰进行加固。为了保证渠首工程安全,特别重视对鱼嘴的加固,从山上开采条石砌筑鱼嘴分水大坝,再有桐油、石灰混合麻丝填补缝隙;在鱼嘴前端用铁16000斤铸造大龟贯以铁柱,以镇源头之水,以挡木筏和漂木的冲击,共同组成坚固的渠首工程。

对内江和外江金马河流域受损的几十处河道和取水口进行调整和维修;对灌区内彭州、郫县、温江、新津、青神等灌区10多个州县的支斗毛渠都进行了维修。岸上种植杨柳,旁边再种满藤蔓和荆棘加固堤坝。

吉当普开创了都江堰历史上的“坚筑”之法,创造了分水鱼嘴数十年不坏的纪录。在吉当普的治理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焕然一新,沿河设置水碾磨坊数以千计,四季流转无穷,为百姓带来很多便利。朝廷为了记住吉当普治水的功劳,下诏让揭傒斯作文记其事以示表彰。

再启“坚筑”的施千祥

吉当普铁石坚筑数十年之后,都江堰鱼嘴分水工程和河堤还是被洪水冲毁了。于是,后人对坚筑之法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只有遵旧制用竹笼护堤,才能确保大堰安全。

就在吉当普坚筑都江堰的200多年后的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间,施千祥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再次启用“铁石坚筑”法,用铁67000斤,集中火炉11座、大锅50余口,设计铸造首合尾分的铁牛镇守分水鱼嘴。铁牛的头部迎接江水的冲击,高度与鱼嘴相同。再栽植铁椿三株在牛的下游,用来巩固鱼嘴的石头,下面仍然用竹笼装石。在牛头铸字:“问堰口,准牛首。问堰底,循牛趾。堰堤广狭顺牛尾,水没角端诸堰丰,须称高低修减水。”为早日铸牛成功,他亲自参与劳作,昼夜施工,废寝忘食。这在都江堰发展史上又是一次铁石治水的典范,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也是史无前例的一大创举。数十年后,铁牛又一次在大洪水中失踪。

因“坚筑”被革职的丁宝桢

清光绪2年(公元1876年)九月,57岁的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是时,都江堰的岁修积弊日多,因“经费短绌,顾此失彼,致二十余年来,江底愈淤愈高,水涨辄多泛溢,冲刷堤堰。沿江田亩时报坍淹,小民失业,空赔粮赋,迭经赴省控诉。每逢雨水稍多之年,省城城内即须行船。”丁宝桢到任后,各界人士纷纷呈情投诉,“请将淤垫过甚之江心百余里,恳求拨款淘浚。其余各岸工程尚多,该绅民等,仍愿自行集资修理,情词实为迫切。”

丁宝桢于到任四川总督的当年农历九月间,轻骑简从,率同署成绵龙茂道丁士彬,随带熟悉水利之员,亲自到都江堰详细履勘。见内外两江经连年淤垫,较旧时江底高至一二丈及八九尺不等,两岸沙滩,上与田齐,乱石纵横,中流阻塞。灌县、温江、崇宁、郫县、崇庆州等处民田冲毁已至六七十万亩。若不进行淘修,非但已冲之田不能复耕,且恐成都所属16州县一遇大水,将成泽国。而省城地处都江堰下流,被水淹浸更是难免。都江堰维修工程已成万不可缓之势。丁宝桢向朝廷力呈水利之利害和灌区群众的呼声,请拨修堰巨款,决心赶在来年洪水到来之前对都江堰进行一次彻底的大修。

在修堰经费还未得到完全落实的情况下,丁宝桢一方面多方筹款,一方面令丁士彬于是年冬季的岁修时节亲住工地,督率成都水利同知徐传义、灌县知县陆葆德等召集堰工加紧岁修。

为了更好地解决岷江水患,丁宝桢在这次岁修中采用了当地群众和水利专家的建议,认为都江堰的笼石工程不坚固,年年修治,耗财累民,应用铁石坚作,以免年年拆修。于是,对渠首工程进行了大改造,将笼石拦水改为条石拦水。将都江堰鱼嘴、金刚堤、人字堤、仰天窝鱼嘴、蒲阳河鱼嘴的笼石拆除,改用条石砌筑。条石间用铁链联结。石缝用桐油调和石灰嵌缝,务求牢固。对新砌都江堰鱼嘴用功尤深。这是在生产力得到发展以后的清朝,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条石换笼石“坚筑”的一项改革措施,花费巨大,务求坚固。条石鱼嘴开创了都江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铁石坚作。

可是,就在工程完成当年(公元1878年),都江堰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洪灾,岷江洪水暴涨至一丈九尺多。木石俱下,浊浪翻滚,吼声如雷,新构筑的人字堤等堰堤被冲毁三十七丈余。

造成损失后,朝廷对损坏原因未能深究,仅因丁宝桢等维修都江堰“未遵旧制”,即被革职留用。一并被革职留用的还有成绵龙茂道丁士彬、水利同知徐传义、灌县知县陆葆德等。这也是这位丁大人仕途中少有的挫折。石砌人字堤冲毁后,丁宝桢及一干官员,用自己的俸禄重新恢复了笼石拦水的古制。

后世水利学者认为,丁宝桢的条石坚作虽然遭受了部分失败,但是石砌鱼嘴却基本保持完好,仰天窝等处的分水工程中,石砌河岸和鱼嘴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为“丁公鱼嘴”。

光绪12年(公元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由于俸禄被多用于救济贫困百姓,这位主政一方的封疆重臣,死后连移柩回家的经费都是由随从和同僚筹集的。灌县百姓在二王庙侧建丁分公祠以资纪念。

新时代的铁石坚筑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水泥的诞生和钢筋混凝土浇铸技术的应用,为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35年起,始用混凝土浆砌块石培修鱼嘴,以新科技新材料为特征的铁石坚筑开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更新的历史翻开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进入了有计划大规模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在人民政府管理下,除遵旧制进行“深淘滩,岁勤修”外,1964年改竹笼垒筑飞沙堰为浆砌卵石坝,并将水泥浇筑技术应用到都江堰主体工程和各干、支渠的整修工程中。有了钢筋混凝土堤坝和水泥浆砌卵石堡坎,洪水在都江堰再也掀不起往日的狂澜。

1970年冬,四川省动员2800多名民工加固离堆、宝瓶口,将内江完全断流,抽干伏龙潭,对离堆和宝瓶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加固。主要工程是从宝瓶口两侧沿基脚用钢筋混凝土进行衬护,加固高度达17.4米,浇筑混凝土8100立方米。如今,加固后的离堆更加坚固。

通过近几十年来的不断整修,都江堰支流渠系更加完善规范。随着灌区面积扩大和成都市城市用水量的增加,1974年修建了外江闸,1992年建飞沙堰堰尾拦水闸,增加了内江水流量,都江堰灌溉面积得了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已由1949年的282万亩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1100万亩。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堰功群像

在治水兴堰中立下功勋的,不仅有蜀地长官和水利专家,还有工程技术人员和地方有识之士。

艾文星 张全信 王天舜 刘玉相

艾文星、张全信、王天舜、刘玉相等是灌县当地人。李冰修建都江堰时,虽有“又穿羊摩江,灌江西”的记载,但灌县岷江河以西的青城山沿山地区的原中兴、太平、大观一带土地,因地势较高未能得到灌溉,只能依靠旱涝无常的山溪水灌溉。乾隆26年(公元1760年),四川总督黄廷桂大兴水利,要求全省仿都江堰之法勘测修建塘堰蓄水,引灌山田。灌县根据河西地区地势,决定引都江堰外江水,在青城山脚修建一条环山渠,灌溉沿山一带田地。

兴修水利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大家出钱出力,积极投入到新渠建设中。环山渠由沙沟河西岸开沟,由于地处山脚,环山开凿岩石共计数百丈,疏通修正水道10多公里,经过中兴地段还横穿石定江渡过堰水。经过7年多时间的建设,环山渠建成,灌溉良田上万亩。在环山渠建设中,艾文星、张全信、王天舜、刘玉相等人各自倡捐白银五百两,《历代都江堰功小传》记其事。

陈炳魁 钟世选 廖昌奎 董治 王永圻

陈炳魁,字辅廷,原名陈俊彦,灌县廪膳生,后任眉州学正。同治6年(公元1867年),县令委派陈炳魁督办黑石河岁修民工,并监督砌筑“钱公堤”三百余丈,历经多年洪水冲击,保持完好。陈炳魁根据沿河用水情况,请求增设了导水堤“水当”两处,准许沿河居民捐助河工,并拨银400两,将摊派的水钱抵扣税捐,用以加固维修河堤。

同治8年(公元1869年),县令黄某请示设置新导水堤“河当”,带领民工亲自前往新河引水河口安排施工。当地农民进行阻挠。于是,县令委派陈炳魁专门去处理这件事。陈炳魁在自己少年时过渡的渡口处,选择安全无碍之处修建“河当”,民众不再抗争。接着,陈炳魁又监督砌筑了黄县令安排修筑的堤坝200丈。

同治10年(公元1871年)秋天,河水暴涨,冲开走马河农坛湾段河堤100余丈,流入新开河。柳县令委派陈炳魁督办民工岁修工作。他率当地人钟世选、廖昌奎、董治、王永圻等一起负责岁修工程。这段河道的疏浚和河堤加固工程的完成,弥补了之前专管河道的官员做得不足的地方。

当时正逢成都水利同知曾定泰要求增加岁修河工银5000余两,灌县应摊派白银600两。陈炳魁提出,这是民堰工程而非官堰工程,是由民间集资维修河段。在陈炳魁的恳求下,摊派得以豁免。灌县民众都感恩他的功德。陈炳魁去世后,被当地人提请入祀堰功祠。

《历代都江堰功小传》载入的堰功仅有百人,限于史料的不足,对堰功事迹的记载少有完整详细的,更多的往往如蜻蜓点水或含混不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为都江堰立下功勋的堰功人物代表。两千多年来,为都江堰的维护和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先贤何止千万?因为有历代先贤的传承和接力,才有了历久弥新、惊艳世界的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两千多年的新美画卷。

(下)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