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2022-09/13/012385.html

等待处理…

隔离点上的温情故事

点击量:33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感谢国家、党和人民政府!感谢所有防疫工作人员:测核酸医务人员、酒店工作人员、送餐工作人员……”9月8日,一封署名“9017”的感谢信递到了都江堰市某隔离点工作人员手中。手写的字句,句句诚心,更透出诸多感动。而藏在这封感谢信背后的是正在各个隔离点内不断上演的暖心故事和那些隔不断的温情。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每个人都有故事……

张凤:“红区”里的田螺姑娘

“今天是中秋节,后厨给‘客人’和我们隔离点工作人员都准备了节日餐。现在都在抓紧时间吃饭,吃完就要做送餐准备了。”上午十点半,电话那头的张凤和同事们已经开始吃午餐了。提前吃好饭,为的是有足够的时间给‘客人’送餐、清运垃圾和环境消毒。张凤是市内某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有着十多年酒店服务从业经验的她从9月6日进入隔离点后,就一直坚守在“红区”。“我们的‘红区’就是隔离人员居住的区域,我们是每天要和他们密切接触的人群,所以‘红区’的工作风险也很高。”电话采访中,张凤告诉记者,这批隔离人员共有109名。她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这些特殊“客人”的生活起居。“我给‘红区’工作排了一个时间表。每天早上6:20大家集合,开始吃早餐,吃完就要开始穿防护服做送餐准备。一天的送餐、垃圾收运、消杀等工作会进行三轮,大家一直会忙到晚上8点左右才算基本结束。”其实,张凤自己的工作在晚上8点还没办法结束。作为“红区”主管,她要负责检查每一个同事穿脱防护服和送餐路线是否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整个“红区”的一日一清收尾工作也由她承担。“这些同事每天都是由我带进‘红区’,我希望每天也能平安带她们出‘红区’,所以检查、把关的工作我来做,最后她们忙完后的收尾清理工作也由我来完成。”等张凤忙完所有通道、公区、医废垃圾的收运往往已是深夜。此时的她终于能脱下那身防护服了,“防护服穿着干活很闷热,里面穿的衣服都会汗湿完。而且长时间戴口罩,脸上全是那个勒痕,但是因为太忙了也就感觉不到勒得脸痛了。”结束一天繁重而忙碌的工作回到宿舍,张凤还会细心总结当日情况,查漏补缺,及时安排第二天的任务。当她终于有空拿起手机时才会想起,家中的女儿早已进入梦乡。“心里觉得很对不起女儿,她今年刚小升初,这几天只有自己在家上网课。我每天的工作节奏很紧,我稍微有空的时候她在上课,她可以休息的时候我又在忙,总是错过通话机会。现在我们都只能在微信上给彼此留言,互相鼓劲。”对张凤而言,隔离点的工作繁重而辛苦,但“客人”的真情回馈会让她们觉得一切都那样值得。“我们收餐盒和垃圾时,收到过好多小纸条,有孩子的画,有简短的几排字,都是‘客人’表达感谢的。他们说,虽然没见过我们的样子,但很感谢我们像‘田螺姑娘’一样在照顾他们。看到这些,真的是心里一暖。”张凤说,今年中秋,她只能在隔离点过了。对着明月,她会许个愿:愿疫情早日散去,阖家共团圆!

刘盛凌:温柔细致的暖心“大白”

肩负着密接人员隔离任务的还有90后医务工作者刘盛凌。9月1日,刘盛凌接到了自己工作单位都江堰市中医医院通知,即刻抽调入驻市内某隔离点。没多想,他回家收拾好行李就出发了。“这是一场艰难持久且反复无常的战役,也许不知道在哪个角落,病毒就会肆虐着卷土重来。我们所有的消杀、隔离、转运,都是大家在拼着命地和病毒赛跑、和时间赛跑。”和张凤所在的隔离点不同的是,刘盛凌服务的隔离对象是90名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他们的医疗主管,刘盛凌深感压力巨大。“我们这个隔离点医疗小组一共有5人,其中4人在‘红区’负责给隔离人员进行每日核酸检测和体温测量等日常监测工作。我是医疗组组长,主要负责每日信息登记、录入汇总、上报等通联工作。”刘盛凌在电话中告诉记者,除了这些,他还肩负着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健康监测。“这些中老年人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他们的身体状况、体温情况以及相关用药需求,我都必须了如指掌。所以,他们进来之初我就根据登记的信息建立起了人员信息台账。”逐一核实每位隔离人员的相关信息,挨个了解是否有发烧、咳嗽等症状。这些事情看起来简单、轻松,但是一环扣一环,而且要分毫不差、争分夺秒地完成。因为要把每天的工作内容和不同隔离人员的需求和变化时刻记录在脑海里,刘盛凌时常会工作到半夜,即便如此,他还不敢让自己睡得太“踏实”。因为随时他都会接到隔离人员打来的求助电话。“我在群里都给大家留了我的电话,告诉他们有情绪上的问题或者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亦或是有什么健康服务的需求都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我24小时在线。”就在9月6日凌晨1点,刘盛凌就接到了隔离人员何婆婆打来的求助电话。“她在电话里说她睡着睡着突然感觉胸闷、气紧,我记得她是高血压患者。所以,我一边安抚她不要紧张,一边通知“红区”同事上门查看。结果,同事去了询问发现是她当天漏吃了一次药,出现了不适症状。我们给她紧急处理后,就逐步恢复了。”刘盛凌说,也许是自己正巧和这些隔离老人们的儿子、孙子年纪一般大,也许是自己开朗风趣的性格所致。尽管素未谋面,隔离点的老人们却总爱在微信群里找他,总爱打来电话和他聊天、谈心。面对这些,他总是温柔又耐心。“和老年人打交道,你得先让他心顺、气顺,有时候耐心地倾听和安抚,就是良药。”面对冗多而繁杂的资料,刘盛凌一遍遍地核对以确保无误。面对隔离人员提出的各种健康服务需求,他竭尽所能去完成。在隔离点已经连续工作了10天,刘盛凌说,或许是因为中秋节的缘故,今天的他特别想家。“两个女儿每天打电话都在问,爸爸什么时候能回家。我爱人虽然没开口,但最近都是她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我知道她很不容易。大家都盼着团圆。但只有疫情散去,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团圆。所以,我们只能收拾心情,继续加油吧!”

谢正富:以心换心的贴心“管家”

“时间不长,来的都是缘分,规定和能力范围以内,我们尽力保障好大家!”说这话的是都江堰市信访局干部谢正富,而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市内某隔离点驻点点长。“以心换心”是最近这段时间,谢正富在隔离点工作群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对他来说,这是他给自己的驻点工作定下的标准和要求。今年50岁的谢正富是一名有着2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当得知新一轮隔离点驻点服务开启时,谢正富立马切换了“战备状态”。“目前,都江堰市各隔离点均配备一个驻点专班,我们既要保障隔离人员的安全,也要保护好我们自身的安全,既要统筹好整个点位工作,更要关注细微之处。作为驻点点长,我就是大家的‘管家’,肩上的责任是很重的。我们要面对的就是一场硬仗!”9月5日晚11点,简单收拾行李后,谢正富便火速进驻隔离点。“每天一睁眼,穿戴好防护服后,一天的工作便开始了:三餐配送、接收隔离人员、环境消杀、隔离人员需求统计、收运垃圾、安排核酸检测、防护培训……工作是千头万绪,责任重大。”正如谢正富所言,隔离点里,他和工作人员充当了多种角色,既是全方位悉心照顾的“管家”,也是医生、护士、心理辅导员、家庭调解员、代购人员、卫生清洁员、送餐员、生活服务员、“快递小哥”……“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他们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我们周全细致,以心换心做好服务。”谢正富说。

隔离不隔爱,一切从“心”出发。每天,谢正富都会定时统计隔离人员的需求,无论是饮食上的,还是洗发水、沐浴露、拖鞋等生活物资方面的需求,都会尽可能去满足。“我们这个点100多名隔离人员包含了老人、儿童、孕妇,每个人的需求我们都要照顾到。”就在昨天,隔离点一名小女孩儿过生日,在收到女孩母亲提出想买一个生日蛋糕的需求后,谢正富立马安排后厨人员加紧赶制了一个简易的生日蛋糕。“按照规定,不能有外来的食物。所以我们就想办法让厨师现场做了一个。后来,女孩的母亲把她在房间里吃蛋糕的照片发到群里了,看到孩子笑着许愿的样子,我们觉得一切的忙和累都很值得。”

为正在上网课的学生打印学习资料、深夜为老人送药、凌晨两点半送正在隔离的孕妇就医……从隔离人员心理安抚到生活起居,从白天到黑夜,谢正富总是在忙。他说,今天是中秋节,晚上,或许他没时间赏月了,“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担心隔离人员情绪会有波动,所以我们会把监控盯紧一点,把电话盯紧一点。微信群里多陪大家说说话,排解一下思乡的情绪。我告诉他们,来的是客人,返的是家人,我们就是他们在这里的家人。这个中秋节,我们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会一起过。”

记者手记:从人员转运到健康监测,从环境消杀到垃圾处理,从送餐保障到人文关怀,驻点专班工作人员昼夜忙碌,以速度、力度、精度、温度保证隔离点安全有序运行,用爱与担当筑起集中隔离点坚固防线。向他们致敬!这群舍小家、保大家,冲在最前线的人儿!共盼桂香,月圆,家团圆!(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