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城市里待久了,常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遇见一个人,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却始终想不起究竟在哪里见过。记者见到杨旭辉就是这样,按他的工作经历,应该是常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说起他的网名,在整个摄影界都是大名鼎鼎。许多年来,他为这座城市贡献了无数精彩绝伦、美不胜收的摄影作品。有可能是随意翻开一本杂志,有可能是偶然打开一个网站,也有可能是一篇阅读量10万+的微信推文中,你被一幅摄影作品深深打动,照片中景物走进你的内心,甚至走入你的梦里,也许你没有注意到下面的小字——古堰行舟。
从繁杂的工作中爱上摄影
杨旭辉生于1961年2月,曾经是一名军人,1984年,他到当时的物资局工作,办公室有一台照相机,他便开始拍摄一些会议照片。后来,他又在多个乡镇工作,纷繁芜杂的工作占据了他的大量时间,此时的摄影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时断时续。偶有一张人物照片拍得很传神,获得了一些赞誉,艺术创作的种子便不经意间在他心里悄悄萌芽。
2008年,杨旭辉到当时的林业局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他的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他沉浸在迷人的旖旎风景之中,沉浸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他说,都江堰的地形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虽然当时拍照完全是为了记录,但此时他已经意识到,这片山水、这片土地是摄影创作的天堂。
2012年,杨旭辉开始和曾岷、折耳兔等老师一起从事摄影创作。他说,曾岷老师喜欢夜观天象,如果明天是个好天气,他会打兴奋地打电话约定一起拍照,往往是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坐上曾岷老师的车,一路往蒲虹路、蒲张路、莲花湖等地进发。他笑说,搞摄影创作,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在辛苦的同时,更大的体验是“乐在其中”。在杨旭辉的眼里,都江堰的清晨太美了,特别是日出的一刹那,美得惊心动魄。拍摄到自己满意的照片,他便以“古堰行舟”的网名放到某网络论坛的摄影版上,与摄影爱好者们一起讨论、交流经验,摄影水平也在这几年飞速提高。
中国有句老话:不疯魔、不成活。在那一段时间,杨旭辉彻彻底底地爱上了摄影。早上拍了照片,他还要赶回去上班。要说回报,也许就是某位网友的一个点赞,一段评论。但他内心中所在意的,是如何将一张照片拍得更加唯美,他说:“蒲虹路有很多好的摄影点位都是我们发现的,因为拍出了佳作,更多的人来这里打卡、看风景,无形之中,也为家乡的旅游做出了贡献!”
从家乡的山水中走向艺术
看杨旭辉所拍的《莲花湖晨曲》,优美的景色恍若仙境,那是一种不染世俗气的美,只有纯净内心的人,才能拍摄出如此纯净的照片。看了《蒲虹路观云海》,会让人诧异,都江堰竟有如此美丽的云海吗?不是没有,而是因为很多人囿于现时现世、柴米油盐的生活,而忽略了天空、忽略了远方。看了杨旭辉老师的摄影作品,就会明白,他爱上摄影,不仅仅是因为能获得别人的赞誉,更是因为这门艺术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这些年来,摄影作品《山村晨韵》,在“魅力绿色——我眼中的退耕还林”全国摄影大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入展四川省摄影家协会2015年新人新作摄影展览作品集;荣获都江堰市第七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创作奖艺术类三等奖;入展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我和祖国共成长——成都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摄影展。摄影作品《江山多娇》和《青城秋韵》《山村晨韵》在成都市总工会主办的“礼赞祖国·大美成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摄影展中荣获相机组第二名,并入选摄影展。作品《莲花湖晨晖》入选走进新时代——都江堰市政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摄影展。作品《莲花湖畔》《芦苇飘香》被都江堰市档案馆收藏……
年过六旬,杨旭辉老师于去年买了无人机,他说希望能拍出更多的照片,宣传家乡,回报家乡。(本报记者 宋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