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我约几位曾在同一战壕里摸爬滚打的老战友重游战地——福建海防前线东山岛,寻觅当年留下的足迹,追忆逝去的战斗岁月。
汽车在疾驰,碧空中,一队我军歼击机呼啸而过。目睹战鹰消失在遥远的天际,我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二十七年前那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演习的画面,以及那次冒着自己的“炮火”前进的点点滴滴。
1995年金秋,部队在东南沿海进行一系列军事演习。我们一行6人在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丁海椒大校带领下,奉命参与演习的新闻报道。虽然只是一场演习,但参演部队全部实装实弹。
我知道,在这静静的山林中,我军数万官兵正执戈待命。当时南京战区前线三军联合作战指挥部,就设在云霄与诏安交汇处的一座隐蔽的山头上。
按照军演计划,我们报道组必须在演习当天上午八点前进入拍摄位置隐蔽待命。我们的汽车在绿色植被的遮掩下,急速向前指所在的山头驶去。突然,不远处的公路上跳出两名头戴钢盔持冲锋枪的陆军哨兵,挥舞着小红旗,示意我们停车,说炮兵部队正在试炮,暂时不准通行。丁处长一再向他们说明,我们是按作战计划规定的时间通过这里执行重要任务的,并借用了哨卡的对讲机呼叫前指。当时通信设备落后,加上距离远,扯着嗓子喊了半天始终说不清楚,听不明白。而哨兵的态度十分坚决。军事新闻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我们横下一条心,闯关!
司机发动了车子,似乎要调转车头的瞬间,脚下猛加油门,汽车怒吼着箭一般冲出哨卡。执勤的哨兵大声喊叫时,我们的车子已经跑出百米之外,公路上留下一股黄色的尘土和淡淡的汽油味。
位于山巅隐秘处的前线指挥所,支着两顶巨大的帐篷,上面覆盖着迷彩的伪装网,与附近的山林浑然一体。两名警卫战士持枪肃立在门口。
估计值勤的哨兵已经报告了我们强行突破封锁线的情况。我们的车子刚停下,就听到帐篷内一声断喝:“把他们几个押过来!”我心里咯噔一下,估计这回要挨批了。这时又有一个声音传来:“别这样,请他们进来!”丁处长向一个挂着陆军少将军衔的指挥员敬礼报告,将军并没有责怪我们,只是说了句:“炮击就要开始了,你们闯封锁线太危险了!”见我们还想辩解,他摆摆手,从旁边拎过几个钢盔递给我们:“赶紧准备,演习就要开始了,注意安全!”听着这暖心的话语,刚进来时的紧张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钻出帐篷,我们迅速进入预定位置。此刻,山头上空气像凝固了似的,大家都在等待着那庄严神圣的时刻。
“T”时到,“出击!”随着指挥员的口令,远处的椰林深处,万炮齐鸣,呼啸的炮弹充满激情地飞掠而过,目标区随即腾起一团团黑色的烟雾……
几乎同一时间,长途奔袭的歼击机群准点到达集结空域。天际滚过一阵惊雷,先是新型歼击机群掠过山头上空,紧接着强大的轰炸机群奔腾而至,猛虎扑食般投下一颗颗炸弹。顷刻间,“敌舰”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而后一枚枚火箭弹飞向滩头阵地,“敌”防御工事立即被摧毁,黄褐色的烟雾罩住了海滩……
旋即,炮火延伸,我登岛部队在水陆两栖坦克的掩护下,向“敌”滩头阵地发起了冲击,机枪、冲锋枪炒豆般地响成一片。几乎同一时间,越点深入敌后的空降兵出动了,碧空中,朵朵伞花绽放,犹如一柄柄锋利的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
这一切,都被我们的摄像机、照相机留住了。张嵩山潜伏在伪装网下不动声色,以作家特有的冷静,观察着演习场上的炮火硝烟,眼神中似乎正酝酿着即将出手的作品……
当天晚上7点,新闻联播播出新闻:南京战区在闽南沿海举行的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取得圆满成功。画面上,一批批战鹰掠过海天的英姿,正是出于我们最前沿的机位。后来张嵩山编剧的专题片《海天铸剑》及20集电视连续剧《壮志凌云》也相继播出,反响很大。
战地黄花分外香,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昔日的小岛已春色满园,令人遗憾的是祖国统一大业尚未成功,台湾海峡依然风急浪高。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作为共和国军队的一名老兵,我依然感到肩负责任。(陈汉忠)